□ 刘峰 马富平
近年来,渭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优化学校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促进公平共享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渭源县清源镇第三小学始建于2022年3月,是一所县直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1.8亩,建筑面积12463.2平方米。设有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室、书法室、舞蹈室、创客教室等功能室,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等训练场地,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现有教学班27个,学生1397人,教师79人,其中本科学历71人,专科学历8人。学校布局合理,规划、绿化科学,第三小学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教育资源,提升了教育承载能力,实现了周边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心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凝练形成了“培正致上”的办学理念,“努力办一所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影响孩子一生的学校”的办学目标,“扣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育人理念,提出了“向正而行,向上而生”的校训。学校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办学特色日益彰显。一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定西市德育教育四星校”“定西市智慧教育标杆校”和“定西市书香阅读示范校”等荣誉。
党建引领 擦亮教育底色
学校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等活动。多渠道、多模式组织党员培训学习,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引导全体教师发扬“卓苦为刃 筑教为先”的甘肃教育精神,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创新方式方法,构建“三全育人”德育体系,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文化育人 彰显教育本色
以“正上”文化为引领,努力创建环境优美、内涵丰富、有深厚文化底蕴且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学校通盘考虑,力求形散神不散,使每个区域既彰显特色,又风格一致,赋予文化内涵,发挥育人功能。培正楼大厅墙面呈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风采、办学愿景版面,各层走廊均布置了迷你书吧,楼道墙面设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警句、党史知识、安全知识、古诗词等内容,楼梯两侧照片墙记录着学校发展历程,班级特色墙全方位展示学生创意作品。室外环境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训石、文化石等十余处人文景观,建有“玫瑰园”“正上乐耕园”“萌宠角”等。一处一景观,一廊一主题,一班一特色,让学生抬头受教育,时时受启发。制度文化建设中,学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长效机制。工作中实行网格化管理,分级负责,层层履责,狠抓落实,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将德育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渗透在每门学科中,结合重要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2023年国庆前夕,举行了“迎中秋筑梦新时代,庆国庆启航新征程”千人课桌操表演;在2024年,清明节组织了“缅怀革命先烈,勇担时代使命”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六一儿童节举行了“乐享‘双减’添活力,多彩活动展素养”第一届体育艺术节;国庆节举办了“红领巾爱祖国,我为祖国唱首歌”主题歌咏比赛。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阳光大课间
学校门厅
师生共进 撷取教育正色
全力构建“正上”文化引领下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一校一策”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三步五环+”教学模式注入特色内涵;地方课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生命成长保驾护航;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石。创客竞赛、汉字书写大赛、经典诵读比赛、情景剧展演以及数学文化节等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搭建多元舞台,为成长注入活力源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定期开展校本教研、个人自学等方式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多样化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先后有1人获得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称号;4人被评为“甘肃省骨干教师”;十多人次获得“市级骨干教师”“定西市名班主任”“定西市名教师”等荣誉称号;2人被评为“渭源县领军人才”;2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潮涌当奋楫,风正好扬帆。清源镇第三小学正在努力将现代教育理念,一点一滴地渗透在教育实践之中,让师生的梦想在这里孕育、成长、放飞,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刘峰 马富平责任编辑:高含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