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弄巧成拙:他的这两大决策几乎将汉朝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2021-01-24 18:48
说起汉武帝,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实这只是一种历史宣传而已,并非历史真相。历史真相和历史宣传有时候大相径庭。比如历史宣传只是为了某种宣传的需要。汉武帝其实就是基于宣传需要,被拔高成为了伟大的君王。
其实汉武帝的成就可以一句话概括:好比一个富四代在北京买了别墅一样。这个成就确实大。但是,这成就是汉武帝祖宗几代人努力积攒下的家底。事实上,汉武帝因为穷兵黩武导致民不聊生,汉朝天下狼烟四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好比富四代买了别墅很快倾家荡产一样。
而汉武帝一生中,办了两件事,可以用弄巧成拙来形容:这两大决策,几乎葬送了汉朝的江山。
1、大汉朝的隐患
话说刘邦这个混混在建立西汉王朝的时候,结合之前历朝历代的得失,设计了这样的制度:那就是将刘家人都册封为诸侯,然后牵制朝廷的力量——当然这个牵制,指的是预防朝廷出现外戚或者权臣弄权的情况。刘邦的这个制度其实很成功。比如吕太后那么霸道的人,虽然做了废立天子的事情,但是吕太后始终不敢当女皇,更不用说让吕家人当皇帝。吕太后忌惮的,无非就是刘家的诸侯王。如果刘家的诸侯王组团群殴吕家人,吕家人肯定团灭。
吕后死后,吕家人不知好歹起来,萌生造反篡位的念头。结果没几个回合就被刘家诸侯王群殴消灭。
不过到汉武帝老爸汉景帝在位期间,汉景帝开始担心起来——那就是如果有一天,诸侯王起来反对自己怎么办?汉景帝产生了铲除诸侯王的念头,并引起了七王之乱。
其实汉景帝也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君王。汉景帝在位期间,汉景帝的权力受制于太后窦氏,汉景帝本身和傀儡皇帝差不多。汉景帝志大才疏,本想针对藩王下手立威,结果还导致了诸侯王组团造反。诸侯王的叛乱平息以后,窝囊而且荒唐了一辈子的汉景帝,就这样撒手人寰死掉了。
汉武帝接盘了汉景帝留下来的江山,以及汉朝局势——朝廷里的外戚势力过大,朝廷外藩王势力太强。
2、推恩令
汉武帝和他爹汉景帝的想法一样,都是希望能够解决外戚和藩王的问题——其实外戚和藩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这种局面对寻常百姓来说,其实是具备一定好处的。毕竟皇帝的权力被限制,也保证了君主不能为所欲为。
比如汉景帝在位时期,汉朝老百姓就因为苦恼汉景帝的苛政,而逃到诸侯国生活。想必也是因为老百姓的出逃,让汉武帝感到很没面子,因此汉武帝开始修理诸侯国。而修理诸侯国的第一步,就是瓦解诸侯国的势力,这样汉朝的苛捐杂税,也可以在诸侯国畅通无阻了。
于是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所谓推恩令,就是让诸侯王的儿子数量作为分母,在诸侯王去世以后,瓜分诸侯国的地盘。这样诸侯的地盘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也就没有任何本钱和朝廷对抗了。
3、杀母留子
当然汉武帝虽然残暴且麻木不仁,但是汉武帝却也知道:诸侯王的势力被瓦解,朝廷如果出现外戚或者权臣很难对付。于是汉武帝晚年的时候逼死了卫子夫皇后,并且杀死了卫青全家。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自己死后,卫青家族的人会成为新的权臣。
汉武帝选择刘弗陵做自己的继承人。刘弗陵还是小孩子,因此汉武帝一股脑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来负责辅佐刘弗陵。汉武帝认为经过自己这一番折腾,汉朝江山肯定稳固,皇帝的权力肯定可以为所欲为。
4、汉武帝的弄巧成拙
不过,汉武帝最终还是弄巧成拙了。
汉武帝死后,瓜娃子刘弗陵继位,这便是汉昭帝。汉昭帝在位期间,汉武帝留下的四个辅政大臣都发生了一些问题——金日磾置身事外,一门心思在家养老。霍光先后铲除了上官桀和桑弘羊,最终独揽大权。
汉昭帝死后,刘贺继承皇位,但刘贺在位不到一个月,就被霍光赶下台。之后刘询继位,这便是汉宣帝。
汉宣帝在位初年学会了“乌龟大法”,对霍光百依百顺,而后在霍光死后,侥幸夺回了权力。可以说,汉武帝死后,汉朝就差不点遭遇亡国的命运。
倘若汉武帝没有推行推恩令,霍光专权也肯定不会发展到可以擅自废立皇帝。
不过,汉宣帝可以靠侥幸夺回皇位,但他的后人却没这么好的运气。汉宣帝的儿媳妇——王政君家族,之后多年里积攒了势力,最终推翻了西汉王朝,建立了新莽王朝。
虽然刘秀侥幸建立东汉。但是刘秀不是汉武帝的后人。所以,汉武帝的后人因为汉武帝的弄巧成拙,永远失去了皇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