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南昌市乡村振兴局官方微信公众号
解构古韵松阳路径
绘就古村共富样板
——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松阳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浙西南革命老区等政策机遇,围绕建设现代化“田园松阳”目标,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拯救老屋行动,让百余个古村和200余幢老屋重焕新生。
一、背景起因
在浙江的西南部,隐藏着百余座各具完整的千年古村落,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千年前,大诗人王维隽永的山水诗篇中,一句“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让人对它遐思无限。宋代状元沈晦更是发出了“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赞叹。偏居浙南一隅,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静谧。
松阳位于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生态资源、乡村资源、文化资源禀赋,至今保留着百余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5个,被誉为“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松阳在全省较早系统探索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拯救老屋”等行动,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乡愁产业培育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有效传承、乡村内生动力激活”等方面初步形成一些成果。松阳先后被国家部委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其中“拯救老屋行动”写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松阳乡村振兴实践得到各界认可,也得到国际关注,作为全国唯一县域代表参加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并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举办了两届城乡联系国际论坛,为全县域乡村发展、人居环境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崖居古村现代化“大蝶变”
处在悬崖边上的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藏在海拔800米的大山深处,三面环山,山多地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微薄,随着青壮劳动力不断流失,村子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怎么做才能让村庄“复活”,这让一代又一代村民绞尽脑汁。村书记鲍朝火认为,村里虽然穷,但干净的环境,自己住着舒服,外人看着也舒服。通过村集体和全体村民的协同配合,拆猪栏、拆旱厕,出邻村两倍的工资雇请专职保洁员,曾经污水横流的村庄有了蝶变,村民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古村卫生检查名列全县前茅。接着,继续提升村里的生活饮用水提升工程,硬化拓宽村里的各条道路,古村住起来越来越舒服。
不能守着金山要饭吃,陈家铺村独特的天然禀赋和生态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村里洽谈投资。在县政府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帮助下,鲍朝火和陈家铺村上下一致认为,一定要定下“择偶”标准,切合地域特色,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带动百姓致富。在县政府对招商工作的大力支持下,鲍朝火积极对接有关部门,希望把优质客商吸引到陈家铺,参与乡村建设。2016年5月18日,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的先锋书店正式签约陈家铺,命名为“陈家铺平民书局”。在品牌的带动下,云夕MO+国际共享度假办公空间、飞茑集精品民宿等项目纷纷落户陈家铺。
图 5–1 先锋书店
一心筑巢引凤栖,陌上花开蝶自来。陈家铺村开启了外来工商资本助推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国际共享度假办公空间陈家铺村集体占8%的股份,还有房租的保底收入,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0余万元收益,更能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发挥村集体的作用,把闲置的资源盘活,实现效益最大化;搭建好平台,把合适的产业引进来,让更多人回村创业,实现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顶层设计超前谋划的“大平台”
像陈家铺村这样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松阳县有75个。自2012年起,松阳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切入,立足“最大优势是生态、最大特色是田园、最深底蕴是乡土文化”的基本县情,积极探索“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传统文化得到加强保护与发展,全县超过半数乡村植入各类新 业态,展现蓬勃发展生机,近四年全县常住人口增加6400余人。松阳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乡村变迁:松阳故事”登上国际舞台,同联合国人居署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为进一步总结和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松阳广泛深入调研、系统构思谋划,县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充分总结前阶段成效,正式提出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公园”,作为松阳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和高质量绿色发展重要窗口示范区的硬核成果支撑。
图 5–2 四都乡陈家铺村
2021年7月,松阳印发《松阳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深入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探索构建山区县在数字化改革、税源培育、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新机制,全力将松阳打造成为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重要窗口”示范区、 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县域支点、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中的重要板块、全省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标杆、全省共同富裕示范样本,为全省山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松阳实践、松阳元素。
松阳充分统筹“两山”、乡村振兴绩效奖补、老屋修缮、“山海协作”等各类资金,用于农业农村乡村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人居环境提升等领域,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撬动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入驻”乡村,其中“三都—四都”传统村落片区至少投入3亿元打造古村落复活示范片区。先后密集印发《松阳县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松阳县招商(招才)顾问实施意见》《松阳县招商引资(引智)中介机构奖励实施办法》,全力招引工商资本、乡村文创等主体投入农业农村,形成县域内“县长招商、系统招商、人人招商”的良好氛围。
三、成效反响
(一)先行先试凸显“大成效”
松阳以乡愁产业培育融合发展为切入口,通过整合山林、农业、水、房屋等资源,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松阳特色的名特产品、民俗风情等在地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自然教育、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乡村产业,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工商资本共同参与的“乡村品牌”,“云端觅境”“过云山居”等一大批精品点位名声在外,全县发展民宿(农家乐)达520余家;建成生态农业基地45个,豆腐、红糖、白老酒等系列乡村工坊不断涌现,开发古村落摄影、写生线路8条,枫坪乡沿坑岭头村、新兴镇官岭村、三都乡杨家堂村等“画家村”“摄影村”“抖音村”深受大众喜爱,国际天空跑等赛事络绎不绝,成为美丽经济转化的样本。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切入口,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出台《松阳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保洁经费补助标准》《松阳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松阳县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建成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7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15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面达93%,建成农村公厕575座并规范化管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应治尽治,建设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56个。通过公园式美化、洁化、绿化乡村,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村5个、示范村1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102个,美丽乡村风景线5条。
以乡村文化有效传承为切入口,坚持“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本地慈孝文化、客家文化、畲乡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乡贤文化等文化元素,系统推进多元文化与乡村产业融合,复活“竹溪摆祭”“平卿成人礼”等60余台民俗节会活动;开展“百名艺术家入驻松阳乡村”计划,已签约艺术家工作室89家,形成“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永不闭馆的生态(乡村)博物馆群、永不停歇的乡野运动场”三大文化品牌体系,成为浙西南文化传承展示的窗口。
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切入口,组建县、乡级田园强村公司作为经营乡村的重要平台和各类补助资金的蓄水池,田园强村公司、工商资本等主体入股参与运作,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资源经营权收购+优先雇用”“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收购+村集体种植基地产业链增值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成功打造“原乡上田”“石仓工坊”等共建共享的乡村品牌,成为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的典范。如三都乡上田村以“原乡上田”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原乡上田”民宿自2019年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1.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3余万元,67户农户和村集体分别获得平台公司分配的保底收益6.6万元和10万元。
(二)营造两山转化的“大循环”
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利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先后投入近3亿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拯救老屋行动,组建并培训30支近千人的古建工匠队,让百余个古村和200余幢老屋重焕新生。以全国首个“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古村落+”新业态,目前已复活手工布鞋、麦秆扇等传统手工艺旅游产品20余个,打造了一批主客共享的新型乡村公共空间,并提升发展契约博物馆、红糖工坊、王景纪念馆等一批高水准乡村建筑,并先后5次亮相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高等级国际展台。同时,在松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古街步行街培育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夜间经济”,成立了国家非遗松阳高腔传承发展中心,实现非遗“每周剧场”不间断。2020年,松阳成为丽水唯一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并入选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十佳县、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名单,近三年全县域旅游收入年均增幅达44%,位居丽水市第一。
近三年,松阳全县农业增加值、农民收入和低收入农户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1%、10.3%和15.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这些亮眼数字的背后,是松阳主动顺应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对传统村落实施“微改造”,同时大力支持工商资本、优秀青年上山创业、发展产业所奋斗的成果。截至目前,松阳已经有60%以上的山区村植入了生态农业、精品民宿、特色工坊等新业态,掀起“上山致富”新浪潮,如白老酒、油豆腐等生态产业工坊助推乡村振兴的做法,被国家推荐申报迪拜国际奖。同时,松阳积极实施“民宿+”发展战略,榔树民宿综合体、文里松阳等重大文旅项目成业成型,碧山国际、十里芳菲、绿乐园等品牌落户松阳,目前全县民宿(农家乐)达474家、床位4387张,全年营业总收入达1.55亿元。
图 5–3 四都乡西坑村云端觅境民宿
(三)步入山区共富的“大时代”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共同富裕发展新机遇成为了松阳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探索实践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大力推进松阳香茶、金枣柿、岱头大米等乡村优质农产品精准对接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为“三农”发展赋能,松阳农村电商发展成为全国特色亮点。建成大木山智慧茶园等物联网示范基地11个,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金名片,连续5年被阿里研究院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平田村、云端觅境、陈家铺先锋书店、契约博物馆等精品点位成为“网红打卡地”,《麦香》《向阳而生》等以松阳为主要取景地之一的热播电视剧也持续推动松阳知名度和旅游热度迅速提高。
图 5–4 茶园风光
2019年,松阳48个行政村共投资2510万元入股余姚“飞地”项目,搭建村银对接平台,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当年项目就实现收益310.9万元,全部已分配至各入股村。2020年全县又推动97个村整合资金5930万元,投资入股嘉兴“飞地”项目,并在6月份开工建设,预计项目建成营业后,各村每年可获得实际投资总额10%的稳定收益。
而松阳作为山区县,解决发展不平衡的另一针强心剂就是“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创新推出落实搬迁安置、宅基地复垦、创业就业培训、“幸福社区”创建等政策,确保山区农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目前累计完成异地搬迁农户11184户36847人,搬迁农户户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2.8万元提高到目前的6.8万元。
做强茶产业、激活古村落、提升组织化、推进异地搬迁、强化数字化赋能这五项举措,推动了叶子变票子、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山民变市民、农货变网货五个转变。近五年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7.5%,增幅居全省、全市前列。为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小散弱”问题,实施产业、旅游、租房、复垦、物业和光伏“六项消薄实招”,盘活农村集体“三资”,并创新推出村级工程“集体建”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换挡”,全县村集体总收入从从2017年的9754万元增加至达2020年的1.55亿元,年均增长近20%。2020年7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来丽水调研时,专门点赞了松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项实招”的主要做法。
图 5–5 茶叶市场
四、典型意义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宝库,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作为丽水建制最早的县,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眷顾,松阳坐拥华东地区数量最多、风格最完整的的传统村落群。近些年来,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传统村落,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回首这一路,我们砥砺创新,艰难探索,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也收获了喜悦和果实。
一是探索了一条实践路径。我们以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为突破口,按照“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契合松阳实际、符合传统村落发展规律,得到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认可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让松阳一座又一座古村落拂去历史的尘埃,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是塑造了一批精品项目。我们坚持品质建设要求,积极引入优秀设计团队和工商资本,拓展老屋的活化利用方式,打响了“飞茑集”“云端秘境”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项目,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点,带动了乡村的生态产业发展。
三是凝聚了一种思想共识。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乡村的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式微的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乡村的生态产业越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传统村落有了更强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回家乡,开启新时代的乡村生活。
四是展现了一种松阳魅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成为松阳的一大特色亮点,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故事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展现了松阳的魅力与风采,“最后的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活着的清明上河图”等成为松阳的鲜明标识,“千年古县 田园松阳”的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
来源:洞见乡村
监制:南昌市乡村振兴局宣传教育科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南昌市乡村振兴局
投稿邮箱 | ncsfpbtg@163.com
技术支持 | 江西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宇创网络科技开发分公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