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古道⑥】关陇古道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5 00:51

关山,古称陇山,又曰陇坂、陇首。乃六盘山支脉,为关中平原与陇西高原之分界,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地处陕甘宁交界,呈南北走向,首伏宁夏,尾落甘陕,自西北向东南逶迤延伸,狭义上又分为南北陇山,以北为六盘山,以南为关山,南陇山贯穿张家川,是一条长度约为二百公里,宽度约为五六十公里的山岭,其上古道绵延,自神话传说年代即为中原西出陇右之要途,屏藩古丝绸之路之险隘。陇山南边与高峻的秦岭和低垂的渭河峡谷相连,层峦叠嶂,关接塞连;坂路盘盘,石径灿灿;崖松吐翠,涧水呜咽;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道屏障。

关陇古道,位于丝绸之路东段中线,为军事、商贸要道。从狭义讲,有多条原始青石板路和支线,老爷岭最富传奇;从广义讲,应该是指西出长安翻越关山在张家川县境内的一段文化指向和概念。沿途有老爷岭、长宁驿、原始古道、拴马桩、佛爷崖、正觉寺、烽火台、邽县遗址、弓门寨、张棉驿、古堡、关隘、碑刻等各类文化遗存,玉帛之路、唐蕃古道也历经于此。关陇古道进入今张家川有北线、中线、南线三条主干道。北线为秦家塬道,经固关,到达甘陕交界处的秦家塬高山草甸草原后,再至恭门镇,此道周秦时已通。中线为陇关道,由今陕西固关复汉坪进入老爷岭,经马鹿镇到恭门,在恭门到达秦州通往西域。南线为“咸宜关道”,经咸宜关到甘陕交界处今菜子河到达马鹿镇长宁驿站,折向西南至清水县,此道为明代所修,《陇县志》:明正统年间,因关山路阻,致从咸宜凿山开道,此后,咸宜道便成为径通秦陇的通道。

古道开辟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用这句话来形容关陇古道,最贴切不过了。

关陇古道,究竟何时出现,怕是谁也说不清。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在渭水河谷的武山曾经出土过远古先民的头骨化石。20世纪80年代,在甘肃武山县发现的两具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表明他们生活在距今3.8万年前,比同为晚期智人的山顶洞人还早2万年。可见,此时已经有了渭水河谷,已经有大批先民生活在那里,自然也会有穿越陇山往来的古道。

不过,真正要说起关陇古道开辟,就不能不说生活在这里的大地湾人和生活在这里伏羲部落。他们应该是开辟关陇古道的早期主力。

远古时期,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大体上沿泾河、渭河而行。古人行路,多是沿着河谷而行,一来行走相对容易,二来取水方便。陇山是人们西行的第一座山脉,在古代也曾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读史方舆纪要》卷52载,陇坂“山高而长,北连沙漠,南带千渭,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实际上,陇山还有大陇山和小陇山之分。大陇山,就是包括了六盘山、关山在内的大陇山山系。而小陇山所指就是天水清水、张家川一带,横亘在陕、甘两省边界的关山。

渭河和泾河则在陇山的南北两端,自古它们就是穿越陇山的孔道。相对而言,沿泾河而行,往往直奔河西。按照汉代简牍的记述,在长安和敦煌之间,几乎有一条呈直线的汉代国道存在。走这条路,人们多经泾川、平凉、固原、景泰、大靖、土门抵达武威,然后直通敦煌。汉政府在这条古道沿线设置了相当完备的驿置设施。而走天水的渭水河谷,则多是经天水、甘谷、武山、渭源、临洮直抵河湟谷地,这条道路往往和羌中道、唐蕃古道所重叠,目标是青藏高原。

而在渭水和泾水之间的陇山中,不仅有河谷溪流,还有大量山间隘口。这些小路,在人们一次次的通行中,也逐渐变成了大道。因而,古人把翻越陇山的这段丝绸之路称为“关陇大道”“关陇古道”,其最晚在汉代即已开通,有千年历史,是一条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古道

古道遗迹

自周秦至汉唐再至明代,在此间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岁月中,关陇古道一直是关中通往西域的交通纽带,陇山也成为防守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因而,人们将陇山视为陇右要冲,关中屏障,军防重地。从军事战略上说,守长安必守陇右,守陇右则必须掌控河西走廊,阻断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相互联系。要守住河西走廊,就要看护好西域。大唐晚期,河西、陇右失守,吐蕃逼近陇山一线,游牧民族的骑兵距离长安只有200里,这最终导致大唐王朝一蹶不振。

按照学术界对丝绸之路东段北、中、南三线的划分,关陇古道属于东段中线,也被人们称为陇西段。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平襄县(今通渭)设天水郡的时候开辟。中线开辟较晚,从长安到陇县,出陇关(后称大震关)翻越陇山,经张家川、陇城(秦安北)、通渭、定西、榆中,在金城(兰州西固)过黄河,再经永登(汉令居)越乌鞘岭后达武威。

这条路的陇山段有两条支线:第一条由北线的华亭经张棉驿达陇城,为东汉初来歙平定割据平襄的“隗嚣政权”所开;第二条出大震关经秦家源(张家川东)、马家涧(有东汉赵亿摩崖碑,又称峪河颂)、从恭门到达陇城。西汉时这条路上已置重要关卡大震关。秦家源是秦汉关陇道上的兵站或驿置。南北朝时期,随着平襄县的撤并,中线失去作用。宋元以后,中线北移,在平凉到兰州开辟了新道。即由平凉越六盘山经静宁、会宁青江驿,再越青岚山达定西,向西经榆中到兰州。明、清时代拓展为长安至兰州的主通道。

丝绸之路中线是汉代重要的军事运输线和商道,即便在北有匈奴,南有羌氐侵扰之时,这条路也是最安全的。它是到达兰州的捷径,唐初玄奘大师就是在秦州僧人孝达的陪同下走这条路线的。

据调查,张家川一带的关陇古道大体有线路有两条:一是通过固关,翻越陇山,到达分水驿(位于今张家川县马鹿乡东北10公里的老爷岭),沿马鹿、闫家店、弓门寨、张川镇、龙山镇、秦安陇城西行经秦安县到达天水;另一条是继续沿弓门寨(今恭门镇)、樊河,经清水县城再到天水。在张家川县与陕西陇县之间长约200里的路程中,现遗存有依稀可辨的宽3米的原始古道。这条道路在晚唐时为抵御吐蕃人,曾遭受大规模破坏,或道中植树,或巨石塞路,不复往日之胜景。

随着中央王朝向西开拓步伐的加快,陇上古道沿线的设施逐渐完善。据记载,汉武帝时期,陇山古道沿线“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建立了严密、完善的驿置体系和军事防御通讯系统。隋朝时期,由于隋炀帝西巡的关系,关陇道又一次得到大规模拓建,达到了能够通过御驾的标准。

元初,在关陇道的基础上又开通了咸宜关,商贸更加繁荣。如元泰定二年(1325)一月至七月,通过关陇道的使臣多达185人,平均每天通过一队,用马840匹,由此可见当时盛况。明清两代是关陇古道的曲折发展和衰落时期,由于海路大开,北路畅通,关陇道逐渐被冷落。

至今,这条古道沿线仍有大量遗迹。行走在关陇道上,一件件古拙的石雕、一个个残破的条石、一条条车辙压痕、一座座关隘旧址、一个个别无风韵的古镇,见证了曾经的辉煌,也成为数千年丝路文明的最好注解。

诗意古道

关陇古道,因连接着关内八百里秦川和天水,曾经人声鼎沸,车流阵阵,异常辉煌。几千年来,在这条古道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秦人的东进,张骞出使西域,武帝西巡,刘秀灭隗嚣,玄奘取经等,在今张家川恭门镇河峪发现的东汉河峪摩崖石刻,就是记述刘福(字伯喜)施惠于民和率领民众整修关陇古道的重要政绩,今万家坪还有“日饮千坛酒,夜照八缸油”传说,足见其繁华至极。至唐朝,关陇古道尤为兴盛,遂为散发诗韵古道。

历代文人骚客每以陇山入诗,或摹形绘胜,或纪行抒怀。华章篇篇,泽后深深。早期的陇首诗有《诗经·秦风》中的篇章,《车邻》《小戎》《蒹葭》《驷驖》,此四篇章见证秦人崛起西垂。至隋、唐时期,陇首诗歌异彩纷呈,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维、岑参等……灿若繁星的佳作,惊艳世人。至唐朝以后,因唐蕃战争影响,陇山林中植树,陇道堵塞,陇首诗歌也沉寂下来

“陇板满目皆千仞,唯有关山以秀媚”“西上陇坂,羊肠九回”“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陇水不可听,鸣咽令人愁”“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如今,这些诗句依旧让我们惆怅不已。

《元和志·秦州》载:

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到此瞻望,莫不悲思。

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诗篇,即便王维没有到过陇山,但也写下了《陇头吟》。杜甫《秦州杂诗》叹: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乌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此外,还有白居易的“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

据考证,以前陇山顶有古建筑遗址,疑为“陇头”或分水驿。据说古代关东人从此登陇山,东望秦川如带,西望陇坂九回,顿生离家去国之感。北朝民歌《陇头歌词》其三这样写道:

陇头流水,呜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这首诗为后人留下著名诗歌题目“陇头水”“龙水吟”,并最终奠定了陇头诗歌悲凉、凄惨、愁苦、思乡的风格。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翻越关山时就给宇文判官写过一首名为《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诗。从诗的首句“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可以看出,唐代的关山古道不但有关隘,而且还设有不少驿站。

秀美的关陇古道披着神秘的面纱穿越千年,曾经的车水马龙、金戈铁马已被雨打风吹去,唯留下灿若繁星的珍贵遗迹埋藏在绿石青苔的古道下,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波澜和壮丽。

参考资料:

〔1〕侯煜斌,丝绸之路,2021年第3期;

〔2〕张振宇,丝绸之路,探索·发现一刊;

〔3〕王金寿,古代陇山诗歌文化源流初探,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

供 稿 | 华亭段 李文兰

编 辑| 赵燕子

责 编 | 王晓妮

编 审 | 李 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