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冰:“丈量大秦岭”是历史壮举
2021-01-14 16:17
天水麦积山 (梁荷生摄)
王若冰:“丈量大秦岭”是历史壮举
文| 马 璐
2004年到2020年,隔了十六年的岁月,立志毕生“为山河立传”的著名作家王若冰再一次启程加入“丈量大秦岭”队伍,在茫茫大秦岭的边际线穿越,他和队友们日夜兼程、披星戴月,试图还原一座山最真实的轮廓。
“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由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和西北旅游文化产业集团策划执行,著名作家、诗人、电视纪录片《大秦岭》主撰稿王若冰是“丈量大秦岭”团队的首席文化学者。王若冰说,这次借助现代化工具去穿越秦岭,对他和团队而言都是一次历史壮举,无论是在文化界、旅游界,还是传播界,这次传播行动都是一次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解秦岭的薪火相传,大家用身体力行和现场科普,诠释了秦岭作为“民族龙脉”“中华圣山”“中央水塔”“世界旅游风景线”的自然概念和文化高度。
为秦岭画张图
其实王若冰与秦岭的缘分早在2004年便开始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时光倒回到那年的7月3日,王若冰决定只身行走大秦岭,这一走就是两个月。王若冰一头扎进秦岭深处,沿南北绕行,途经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河南5省50余县市、近百个乡镇,6次翻越秦岭主脊,攀登了天台山、太白山、终南山、武当山、伏牛山、熊耳山、嵩山、邙山、华山等这些隶属于秦岭的中国名山,行程6000余千米。因为交通不便,他几乎乘遍了所有传统的、现代的交通工具,从火车、汽车到三轮车、牛车、驴车再到徒步进山,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一颗心更加澄明,使他有机会触摸到秦岭的灵魂和精神,也让他见识了秦岭山区的市井百态。这次行走,王若冰完成了从天水和陇南山地到伏牛山的秦岭山脉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考察,成为第一位全程考察秦岭的作家,也是因为这次考察,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秦岭沿线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长篇纪实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诞生了。
那一年,在王若冰从天水齐寿山进入秦岭的同一天,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秦岭访谈》摄制组,也在麦积山石窟举行了开机仪式。无独有偶,这次“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期间,由王若冰撰写的系列片《大秦岭》连续五天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晚间黄金档20:00播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像王若冰所说,“我有幸与大秦岭相遇,大抵只能归结于一种宿命”。这是王若冰与秦岭缘分的最好诠释,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
2020年9月26日,“丈量大秦岭”行动从西安丝绸之路起点群雕出发。(赵明摄)
“一个人在苍茫山岭之间的行走,实在是太渺小了。”王若冰如是说,2004年,王若冰一个人完成了秦岭南北的考察。十六年后,一个团队诞生了,王若冰激动万分,更感佩于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的担当与创意。“丈量大秦岭”团队由地质、地理、水文、民俗、地名、文化、旅游、传播、动植物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和作家组成,不仅如此,沿途的城市、县区、景区也充分参与互动。在进入“丈量大秦岭”团队之前,王若冰事先完成了对西秦岭的文化考察。他对秦岭的认知愈发真切,全程参与“丈量大秦岭”的前期策划,路线规划,文化支持。而他和“丈量大秦岭”团队的目标也更加明晰,除了让中国“大秦岭之声”传遍华夏大地和世界华语圈外,更重要的是要为秦岭画张图。
尽管秦岭在中国乃至世界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但秦岭却没有一张完整的地图,秦岭的长度、秦岭的边界等一直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认知。9月26日至10月5日的10天时间里,王若冰和“丈量大秦岭”团队穿越古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甘南草原、长江与黄河流域过渡区、秦巴山地、川陕甘结合部、汉江流域、鄂豫陕交汇地、中原大地、关中平原,跨越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5省21市69个县区,车行与步行4000余千米。至此,王若冰也完成秦岭东南西北全方位的考察。一路上,王若冰和地质地理专家多方讨论,反复研究,行程结束后又三赴西安,在“丈量大秦岭”总策划单位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和西安地图出版社及自然学科专家共同努力下,终于不负初衷,一张完整的秦岭地图逐渐清晰起来,其范围包括西起西倾山,东至大别山最东缘,北至渭河与秦岭北麓一线,南至大巴山南缘(宣汉—巫溪—当阳市一线),在豫、鄂交界处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处为大别山,走向变为西北—东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带为丘陵,走向为东北—西南。而秦岭手绘地图将由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和西安地图出版社后期制作完成并投入市场。
从批判到热爱
无论何时何地,王若冰总是毫不掩饰地说:“我所有的幸运来自大秦岭,大秦岭是我的福祉,也是让我几近枯萎的文学梦想再度绽放的幸运之神”。谁能料到对大秦岭怀有如此炙热情感的王若冰起初跑秦岭并不是为了赞美,而是想对其进行批判,甚至连书名都起好了叫《秦岭批判》。十几年前的秦岭山区旅游刚刚起步,因为各方面原因,它虽地处我国大陆的腹地中央,但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都很落后。于是,王若冰带着质疑的眼光和一身荆棘走进了大秦岭。
2020年10月1日,“丈量大秦岭”团队在丹江口水库向祖国问好。(赵明摄)
然而从批判到热爱,这种改变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当他从天水到了略阳、凤县这一带,稍作停留时将沿途搜集的资料和这些天的所见所闻认真梳理了一遍后,他就成了秦岭的歌颂者和赞美者。他一边在茫茫的秦岭中穿越,一边到当地的县志办查阅复印资料,而且还马不停蹄地探访沿途熟知历史文化的研究员和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若冰一天更比一天坚定地认为,这条横卧中国内陆腹地的茫茫山岭,才是中华文明的生发地和兴起之所。如果要总结出一种可以涵盖和容纳秦岭文化概念的话,那么没有比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更为贴切了。于是他的书名就变成《走进大秦岭》,副标题就是“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
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以及对秦岭文化的研究,再加上这次“丈量大秦岭”之旅,王若冰越来越有底气,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秦岭是“中华祖脉、中华文化的象征”名副其实。在“丈量”的过程中,王若冰从不忘普及秦岭文化知识。毫无疑问秦岭是人类的发祥地,距今约为212万年的蓝田人和直立行走的郧县人都是最好的证明。秦岭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仰韶文化最密集的地方就在秦岭南,从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秦岭北麓最为密集,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仰韶、西厢的李家村等地。天水伏羲庙、安康与湖北的女娲山、骊山女娲雕等这些区域,说明考古学的发现和神话传说互相应证,意味着秦岭就是华夏文明初起的地方。
探索永无止境
王若冰自称“秦岭之子”,在他心中,秦岭是值得他以终生的情感去热爱并赞美的高贵神祗。此后,王若冰立志为秦岭山河著书立传,他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秦岭的研究上,至死不渝。而在业界,王若冰也被认定是研究秦岭文化的第一人,收获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著名作家陈忠实说,“想不到王若冰把一座山跟一个民族的历史联系起来,而且更想不到,是一个天水的作者把关中人天天看的大秦岭抱到了自己的怀里。”著名作家贾平凹表示,王若冰的《走进大秦岭》和《渭河传》他都读过,写得非常好,更对他为山水立传的创作精神和作品风格予以高度赞赏。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探索永无止境,王若冰从未停止与秦岭对话,并相继完成了对渭河和汉江流域的文化考察,虽“无心插柳”,却“花开满枝”。他的长篇纪实散文《走进大秦岭》,刚出版就跃居西安万邦书城销售排行榜首。后来又在长期考察采风后完成了《寻找大秦帝国》《渭河传》《走读汉江》《仰望太白山》等“大秦岭系列”长篇纪实散文,并担纲八集电视纪录片《大秦岭》撰稿,奠定了其在我国文学艺术界关于大秦岭文化解读与文学创作的独到地位。
这一次“丈量大秦岭”之行,王若冰重新体验将自己孤寂的灵魂放置于万籁俱寂的自然山水之中所拥有的愉悦与幸福。通过这次“丈量”,王若冰收获颇多,不仅拓展了他对秦岭理解和认识的视野,而且丰富了他对秦岭地理地质方面的认知。活动结束后,不仅有电视台邀请他撰写12集关于“秦岭”的纪录片,更有出版社争先恐后地邀请他继续大秦岭系列创作。对于王若冰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更希望通过“丈量大秦岭”团队,通过专家学者,通过他自己,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秦岭、热爱秦岭、保护秦岭。
2020年9月27日,“丈量大秦岭”行动中,王若冰先生在渭河源取水。(程玲玲摄)
王若冰也迫切希望“丈量大秦岭”主题传播行动能够延续下去,关于明年的活动,他也有了初步的构思。他说:“秦岭是一本厚重的书,这一次的丈量看到的是它的轮廓,下一步可以分门别类对秦岭进行研究,比如说秦岭的交通、秦岭的古道、秦岭的动植物、秦岭的民俗以及秦岭的地质公园、景区景点、乡村古镇等等,把秦岭这本大书的每个章节、每个段落都读懂读透”。秦岭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要用心去阅读,每翻一页都热泪盈眶,每翻一页都受益匪浅。
王若冰表示,今年他的“秦岭三部曲”有望出版,有生之年他也会坚持不懈地把秦岭写下去,也有可能再写一本关于“秦岭”的书,一切皆有可能。他满心热忱,我们满怀期待。然而“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场以践行丝绸之路开创者张骞的“凿空”之旅,必将对未来推动秦岭山系相互认知、文化传播、市场合作、协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秦岭终将成为华夏大地上永不过时的“网红”。
采访手记
不难看出,秦岭一直是王若冰最割舍不下的情怀,而述诸笔端无疑是最好的抒发方式。通过这次“丈量大秦岭”活动,相信他会有更多关于“秦岭”的作品面世,让更多人认识大秦岭。“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的初衷是让世界认识中国大秦岭,他和团队的使命是探秘华夏祖脉,行走中央水塔;穿越中国南北,丈量秦岭边际;解读秦岭文化,科普秦岭知识;采集秦岭之水,倡导生态保护;宣传秦岭之美,推动旅游发展;串联秦岭诸城,讲好秦岭故事。他们不忘初衷,牢记使命,收获颇多。2020“丈量大秦岭”主题文化传播行动执委会将隆重举行成果发布会,让世界共享本次“丈量大秦岭”活动的各项课题研究成果,携手共建大秦岭生命共同体,共迎大秦岭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发展新时期。
(原载《西北旅游》融媒体杂志总第185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