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飞:创新,不应是少数学生的“烟火”——访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8 21:44

在广东东莞广播电视台“我的教育主张”思想分享会上,东莞市首批10名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逐一登台亮相,畅谈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展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东莞经验”。广东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校长、广东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就是10名领军人物中第一位上台接受专访的。

万飞,1996年投身教育事业。从教以来,他始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要求自己在思想、行动和工作上保持先进,坚定不移地做“教育改革创新先行者”。

2014年,在创办松山湖实验中学之初,万飞不断反问自己:“智能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生活日新月异,学校应该如何去培养适应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才?”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他率领团队成员在继承前人“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找准“信息技术”与“创造教育”结合点,发展了创造教育理论,构建中学阶段“创造教育”完整的教育生态链。

在万飞的引领下,学校大胆探索,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经过多年的摸索,松山湖实验中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创造教育”之路:整校推进“三创”课程体系及实施方式创新、课堂模式变革、评价体系创新等实践,办学成果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良好口碑。学校成为东莞市首批30所品牌学校,荣获“首批中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学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等十几项省级以上综合性荣誉。

“三创”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松实样板”

松山湖实验中学践行的“创造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内驱力,让创新成为每位学生终身享有的能力。走进松山湖实验中学,这些场景便不难看见:在尔雅书吧里,学生凭借策划案“竞争上岗”,对书吧进行承包经营,体验创业、服务公益;在小天才实验室,进行创客实践,动手动脑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在研学课堂上,奶茶、烧鹅也能成为研究课题,学生贴近生活地开展自主探究……“让创意无处不在”似乎已经成为了松山湖实验中学的日常写照。这样的校园生活,也是松山湖实验中学对“创造教育”的生动诠释。

松山湖实验中学STEM课程

以“育人和提高初中生适应未来的创新素养”为目标,首创了指向未来、强化社会责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三创”课程体系。“三创”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基础类”课程、创作“作品类”课程、创业“产品类”课程。

创新“基础类”课程,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地方课程、创新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问学课堂为主阵地,以情境激趣、问题导学为手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求异的创新意识。

创作“作品类”课程,开设创客课程、跨学科教育课程、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突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开展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科技创作等新型劳动实践,推动知识、生活与创新高度融合。

创业“产品类”课程,开设企业研学课程、产品制作与销售课程、模拟项目经理人课程,实施基于生涯规划的新型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三创”课程体系共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创新“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和必修校本课程,主要夯实学生学科文化根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健康品质;创作“作品类”课程,面向绝大部分学生,是基于健康、人文、科学、交往的校本选修和多素养融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业“产品类”课程,不是狭隘的职业体验,是基于生涯规划和财经素养培育,以项目式实践课程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创业精神,发展领导能力。

在万飞看来,创造教育要落地,关键在“三创”课程体系如何实施。2015年松山湖实验中学开办以来,围绕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创新人格的学子”育人目标,在学校整校推进“创造教育”完整的教育生态链顶层设计与实施。

松山湖实验中学学生消防教育馆VR体验

2015年起,松山湖实验中学在东莞市率先启动一系列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性改革:

——开设“激发创造”特色课程。实施多学科融合课程,如科技类模型课程、 3D 打印、金工木工、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项目式 STEM 课程等;实施开放性课程,每学期邀请院士、专家到校开设素养课程;实施实践类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调研,实行小组合作小课题研究,开设创意金点子设计课程。

——整校推进“选课走班”制。采用“走班制”与“导师制”结合的教学运行机制,学生上午按行政班上课,下午根据自主选择走班上课。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个性,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私人定制”课程表。

——常态化实施问学课堂教学。2015 年起至今,“问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中一次次自我迭代,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堂评价方式变革,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虚实结合打造学习空间。建设应用“5G 技术”的物联网教室、3D 打印教室,应用“VR、AR 技术”打造高尔夫球情境教育室等学习空间,建设500平方米的创客教育实验室,提供浸润式、体验式学习。

——研发实施智慧评价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 多角度、多元化、全过程动态记录学生成长过程。

问学课堂:创新思维发展的教育现场

培养创造力必须落实在每一天的教育教学中。在松山湖实验中学,常态化的问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力、涵养创新素养的主阵地。

学生对乘坐出租车都不陌生。出租车计费,不仅与限定里程内的起步价有关,也与乘车的距离变量有关。在初二(10)班的数学课——《方案选择》上,杨娟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出租车打表计费”情境导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乘车时间与费用两者之间的变量关系,然后借助平板电脑绘制“图像探究器”。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松山湖实验中学问学课堂

不仅数学课是这样上的,语文、英语、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国家课程的课堂也“大变脸”。英语课堂就像穿越时空的舞台剧;历史课有时像“议会”有时像“辩论赛”,就连“造纸”也可以亲手体验……这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注重夯实学生的学科根基。万飞相信,唯有如此,创新思维培养才有厚实的土壤。

办学七年来,学校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师生情感与智慧、培养创新思维的问学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师与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是互为学习行为的“生态协作者”。老师设计“学习任务单”,为学生自学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指引与材料支持;用“问题导学”的方式,提炼核心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确定目标与方向。

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是问学课堂的亮点。课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实现效率提高、素养提升。同时,课堂以多元智能为依据,建立个性化教学评价体系。以“创新素养”“高阶思维”等关键评价指标,牵引科学教研组主动进行课堂变革,打造高品质课堂。

创新评价:多元智能发展的路径探索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导向。在办学第二年,松山湖实验中学构建实施了“智慧评价体系”,将信息技术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深度融合和研究,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档案全程呈现动态轨迹,如实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全面实现充分对话,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鼓励“与众不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力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一个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此,学校将学生综合评价内容细分为:基本规范、精神气质、沟通交际、求是创新、身心健康、艺术审美、综合实践、课堂表现、学业成绩和兴趣特长十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面又分若干个观测点,整个系统共分为 53 个观测点,在评价中留下不评价的余地,在显性的教育之外存留不少隐性、自由、率性的学习。

以“十大”模块为评价内容,借助云计划、大数据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强调多元化评价主体,以实施公示、互相监督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最终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综合素质报告”评价结果。

创新实践:潜能激发的不断超越

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时光流淌,冬去春来。不经意间,校园里的人与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教工俱乐部摆放着一个树脂材料外壳的半手工“音箱”,老师们都对其来历感到好奇。经了解,原来它是这样“诞生”的:一天,曹老师从旧车上拆卸了闲置的“车载音响”放在角落,某天被几个学生看上了,学生们商议给它量身定制一套“新衣裳”,在电脑上经过一番设计,精确“打印”了3D外壳,又在信息技术教师黄潮滨的指点下修好了电路,这台废弃音响就在教工俱乐部绽放了新的精彩。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比如学生原创模型飞机,起名叫“会飞的猪”、“愤怒的小鸟”等;学生制作的仿生多足机器人,像昆虫一样爬,还能自动避障。很多家长也感同身受:比如,自家孩子上了《助眠香薰的设计与制作》课后,给父母带回了亲手制作的香薰;当爷爷奶奶过生日时,孩子献上了独一无二的“爱的三行诗”宫廷扇;学生自己采访拍摄剪辑的校园新闻、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

每学期末,松山湖实验中学的架空层廊道都会展出学生的校本课程成果:有多足仿生机器人、航天模型飞机、3D打印作品、叶脉书签、助眠香薰、泥塑作品……七年来,这样的学生原创精品共计2000多个,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发明专利。

松山湖实验中学学生研发开设校本课程当小老师

经过七年办学沉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特质得到显著发展。截至2021年6月,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2808 人次、国家级以上305人次,获评广东青少年小院士13人。科技教育成果突出,办学第五年仅是机器人项目已经实现市、省、全国赛、亚锦赛和世界赛冠军“大满贯”。2020年5月,刘昊霖等学生开设校本课程《“时·光"——日晷研究性思维课程》获东莞中小学未来课程设计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学科成绩不但没有如办学之初个别家长担忧的“受影响”,反而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相得益彰。办学七年来,学校每一届学生的中考成绩均在全市名列前茅,每年均荣获东莞市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考核一等奖。松山湖实验中学案例《走向深度学习的云平台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被遴选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在这里,创新与创作并不仅仅是科技特长生的专属,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参与的课程成果。创新,就像是从学校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似的,极富生命力。

正如万飞校长说,创造教育就是一种点亮教师与学生智慧的教育理念,一种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守正出新的特色文化,一种基于培养创新思维、以情境激趣和问题导学为手段的教学过程,一种搭建学生创意与创作展示平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教育活动。近年来,万飞校长发起成立了“创造教育学校联盟”,国内已有28所学校加盟,实践成果真正辐射深远,“创造教育”正走出松山湖,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出现了更多响应者、追随者、践行者。

校长简介:

万飞,正高级教师,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兼任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校长;为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获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导师、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全国物理奥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等,持有十多项专利。

(供图、来稿/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