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哈尔滨”的火出圈,全国文旅界刮起“龙卷风”,各地纷纷放大招。
江苏文旅喊麦摇人:我姓苏!
在苏大强的文旅版图里,一定少不了老门东的身影。它堪称南京迎新年人气最火爆的景点之一。
城墙下16米高的“龙腾盛世”生肖灯惊艳亮相,街巷里130米长的巨型龙灯蜿蜒盘旋……分分钟把年味拉满!
不过,当你在老门东逛吃的时候,可能忽略了这里曾经的故事。
老门东之所以得名老门东,是因为地处中华门以东。
而老门东之所以成为老门东,是因为它真的够“老”。
门东一带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民居聚落出现;
明朝时这里成为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呈现一派繁华景象;
清末以后,老门东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
街巷肌理,纵横交错;传统民居,烟火千年;世家大族,名声犹振。
每一个老地名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串联而起的,便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
剪子巷
老门东大门外两侧的路,叫剪子巷。东起小心桥东街,西至膺福街,长近千米,宽近四米。
明初,这里是兵器仓库,仓内多储存箭簇,所以被称为“箭子巷”,后讹传成“剪子巷”。
清代有崇义书塾,又有普育堂、育婴堂等慈善机构。民国时期有南京市救济院、妇女教育总所、妇女教育二分所孤儿院、育婴所、游民习艺所、养老总所等机构设于此。
1950年剪子巷与藏金桥、小英府、仓门口等巷子合并称为剪子巷。
箍桶巷
进了老门东,南北向的主干道便是箍桶巷。
这名字直白而平常。实际上,它与明朝江南首富沈万三关系匪浅。
民间传说,当时沈万三家的箍桶匠居住在这条巷子里,时间久了,大家就把这条巷子叫做箍桶巷。有意思的是,箍桶巷东面木匠聚集的巷子叫做木匠营。
边营、中营、三条营
明代初年,朱元璋为解决修建南城墙的兵夫宿食问题,在这里盖起东、西向三条营房,依次称为“边营、中营、三条营”。
边营倚城墙而建,东起老虎头,西至上江考棚,所以叫边营;
中营东起转龙巷,西至边营中段;三条营东起转龙巷,西至上江考棚,也是明朝军队的第三座营房。
如今,三座营房,早已变成三条街巷。今天这三条街巷,组成了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每一条街巷都非常热闹,并保留了不少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
积善里
“积善里”顾名思义就是行善积德之地。
老南京人都知道“蒋百万”,指的是以蒋寿山为代表的蒋氏家族。积善里这个地名就与蒋家有关。
在南京史志专家金戈所著的《金陵世家》一书中,写到了蒋家。
蒋寿山(生卒年不详),名长城,字寿山,出身于金陵回族富绅蒋氏。清朝中期,其祖上蒋锦堂到南京创业,至蒋寿山已有五代。
蒋家基业由蒋寿山的父亲蒋春华与弟弟蒋春源艰苦创业而奠定。
光绪年间,因蒋氏修桥铺路,施舍民粥和扶危济贫的善举,官府封蒋宅为“积善堂”,以作表彰。蒋宅所在地就被称为积善里。
而今,三条营保留着蒋寿山故居。故居原门牌为积善里2号、4号、6号、8号,即现在的三条营18号、20号,当年是南京著名豪宅,有“九十九间半”之称。
蒋寿山故居现为省级文保单位,是典型的老南京民间建筑,南至三条营,东至双塘园,西至陶家巷,北至剪子巷以南。
青砖黑瓦,绵延百米,层层叠叠。整个宅院从前到后共两组七进院落,院落一进高于一进,最后一进为楼房,取“步步高升”之意。
蒋氏一族代有才人出,有晚清教育事业的先驱者蒋长洛(南京钟英中学的创始人)、近代实业家和慈善家蒋长泰,有参与编撰出版《金陵丛书》的出版家、学者和诗人蒋国榜,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中科院院士蒋锡夔及书画家蒋群玉,有中科院院士蒋有绪……
《江苏文库·研究编》中的《江苏地方文化史》还记载了蒋春华筹办寺庙的往事
上江考棚
这个地名一听就知道和科举有关。
位于中华门东侧,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明朝初年,南京作为都城,今安徽、江苏两省位处京畿,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得来南京先参加预试,通过后才能参加乡试。
时称安徽境域为上江,江苏境域为下江。明、清科举考试,此处曾一度为上江考生预试的考场,故名上江考棚。2006年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老门东复建时,恢复了这个地名。
《江苏文库·方志编》中的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载,“上江考棚始置于朝天宫皇甫巷,同治四年(1865)迁至南京门东三条营附近方家巷,同治十二年(1873)迁建于中正街,至废科举制度止。”并注明:“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清朝科举时,上江考生宿舍在此,故名。旧名方家巷。”张家衙
位于箍桶巷路南段,南起三条营,北至剪子巷(小英府),曾名张家桥、张家园。
因明末抗倭将军张可大的府第在此而得名。
张可大是明末爱国将领,字观甫,世袭南京羽林左卫千户。
崇祯四年,他升为南京右都督,未及赴任,因“吴桥兵变”,败于叛军,自尽。朝廷追赠太子少傅,谥壮节。
大学士叶向曾经评价张可大:“此人不只是良将,而且是良吏也。”民国时张可大后人在祖宅开永安当铺。
《江苏文库·书目编》中的《江苏艺文志·南京卷》记载了张可大的其人其事
随着历史的变迁,张家衙现在和以前的具体方位略有变化。但地名保留着,历史就还在传承。
新民坊
据老一辈人说,旧时的门东沿城墙根一侧很偏僻,成为人们倾倒垃圾的“高屋堆”,南京话叫土堆子。
这一带曾有贵人坊,位于中华东门东侧,东西走向。东起乱石堆,西至中华东门,清代此巷曾名鬼门关。《东城志略》记载:“鬼门关以闲寂无人也。今呼贵人坊,从美称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沿“高屋堆”建民宅居住。一侧沿城墙“高屋堆”建的平房在高处,一侧间隔四五米留作街道,并建起平房,并起街名“新民坊”。
几十年后随着居民搬迁,新民坊百余户门牌号全部消失,复建老门东时,这个地名被保存了下来。
《东城志略》被收录在《江苏文库·史料编》中
芥子园
芥子园原位于城东南周处台西侧,为清代文人李渔之园。
园不及三亩,但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无一不备。
《笠翁一家言全集》记载:“此予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
《闲情偶寄》记载:“芥子园不及三亩,但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并于碧林环流之石矶上塑一尊执竿垂钓自身像。”
1677年,李渔移居杭州,芥子园随后也几易其主。
据《江苏文库·研究编·江苏历代名人词典》记载,李渔最后“买山而隐”,但生活窘迫,常告求友人,终死于穷困。
傅善祥旧居
据史记载,傅善祥是太平天国女状元,其故居位于城南的新民坊。
傅善祥出生于知识分子之家,从小饱读诗书。成年后,傅善祥不仅养成了雅好经史的习性,且容貌出众。
1853,傅善祥参加女科考试,题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她以出色的文章而得天王洪秀全赏识,定她为第一甲状元,时年仅20岁。
傅善祥中女科状元后,入东王府女侍史,掌管东王府簿书文牍,后升为丞相,还在东王府创建一座博物馆。
另据史载,傅善祥在东王府期间,曾因事触怒东王杨秀清,一度被囚,释后则不知所终。也有人说她死于太平天国“韦杨事变”的内讧中,是为保护东王杨秀清而被韦昌辉等所害。
《江苏地方文献志》提及《金陵纪事杂咏一卷》记载了傅善祥的故事
惜抱轩
惜抱轩在姚鼐故居的基础上建成,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惜抱轩是姚鼐的室名,世称惜抱先生。
姚鼐18岁中江南乡试后,一路仕途,在41岁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后,终感仕途艰险,于42岁秋天,借病辞官。
回归乡里后,他转入教育战线,以授徒为生四十二年,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并两次任南京钟山书院山长(即院长)共二十二年,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
南京钟山书院旧址在原白下路白下会堂一带,规模很大,有建筑百余间,在江南影响力大,雍正皇帝曾给钟山书院御赐了“敦崇实学”匾额。
姚鼐像
姚鼐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和传承桐城派学人弟子,著名的有邓廷桢、伍长华、姚莹、管同、梅曾亮等名人。
“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
一个地方,
对有些人来说,只是一个地名,
对有些人来说,则是一段故事。
老门东真的很老,
老到人们常常忽略了这里街巷的名字,
所幸有人想着帮它们拾起那些忘掉的名字。
这里,街巷纵横交错,
前世今生,已经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