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黄河两岸的“黄河人”,都是喝着黄河水、滚着黄河泥长大的,因此他们的许多生活习俗,都与黄河有关。因为黄河的水利能造福于人,同时洪水又经常给人们带来灾害,于是便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防洪筑堤民俗、航运交通民俗、生产习俗等,并由此而产生了夯歌、硪号等民间口头文学。这里人们住的,是能防水淹的“台房”;穿的,是黄河本色的土布——“紫花布”;就连小孩子睡的襁褓,也是用黄土制成的“土裤”。这种“土裤”,不但使孩子睡在里面暖暖和和,且“又消炎败火,不落毛病”,故有谣唱道:“黄河小孩呀,真幸福。穿土裤呀,不出屋。”“黄河人”生性豪放,一些平常的饮宴也常与外地大不相同。吃饭,他们常在大街上“摆饭场”:几十条大汉各端着一个盛满饭的大海碗,蹲在地上,围在一起,边吃边谈。喝酒,更沿袭着“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遗风,“有菜无酒不留客,有酒无菜是好席”。亲友相聚,常常“一醉方休”。可以说,黄河有多粗犷,这里的风习就有多粗犷;黄河有多豪迈,这里的风习就又多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