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故里
话“卷棚”
离开我的家乡和村镇八特村近半个世纪了,那童年时期弘济桥下潺潺的流水、大水坑里青蛙的叫声和飞舞的蜻蜓,宽敞豪华的韩家大院、申家大院,小学堂里的赵王殿、窑神庙、马王庙、钟鼓楼,院子里枝繁叶茂五百年树龄的疙瘩槐……多少次在梦里重现。尤其是王家街东头那久经风霜的古卷棚引发的感人故事,常令我魂牵梦萦……
△八特村古卷棚(修缮之前)
由华北平原穿越八百里太行山的八条通道,简称太行八陉。而由南向北的第四陉滏口陉,则起源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石鼓山南端的纸坊村,沿途经过常范村、羊台村、义井村、拔剑村、大沟港村、八特村。
自古以来,南来北往于滏口陉的行人走进八特村,大多都会在王家街东面的丁字路口古卷棚下避雨、纳凉、歇脚后再重整行装继续赶路。沿着三里长的八特街穿村而过,再由磁山、阳邑、涉县、神头岭、黎城、潞城一路西去,最终到达山西省长治市,滏口陉全长约149公里。
自春秋战国以来,这条古道上烽烟不断。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中,赵国的50万大军浩浩荡荡沿着滏口陉一路西去,自信兵强马壮,成竹在胸。没想到秦军却在高平一带诱敌深入,和赵军决以死战,最终大获全胜,坑杀赵军40万人。不仅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充分利用滏口陉的地理优势,成功击败了袁尚的军队。曹操称之为“上党粮道”。
东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建立者慕容垂自邺西出滏口入天井关,灭西燕于长子。
北魏普太二年(公元532年),魏将高欢引兵入滏口攻晋阳,尔朱兆大败。
滏口陉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繁荣的古道之一。滏口陉沿线,分布着大小驿站50多座,承担着传递三百里、五百里、八百里加急等各类信息情报的重任,而八特村的古卷棚,是滏口陉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南来北往的行人在这里避雨、纳凉、歇脚、交流信息、谈天说地、补充营养、食宿休整。
古卷棚建于康熙年间,建筑风格为清代歇山式建筑,屋面无正脊,顶部形似元宝,东西顶面倾斜,呈两坡歇山式。卷棚正面有两根石柱支撑,柱高3.45米,周长1.03米。内部由大、二、三木梁各两根,檩5根,椽子104根组成,总面积23平方米。其左右两侧各有一块石刻墙字板,上面清晰地记录了清康熙五十九年初建卷棚以及嘉庆二年重新修缮的准确时间。
卷棚因其屋面是弧形,无明显屋脊,外形酷似卷起的棚子而得名。其梁架结构较为简单,通常采用弯椽等构件,使屋面形成弧形,既确保了屋顶的稳定性,又便于施工和日常维护。
处于滏口陉咽喉要道的八特先人,细心周到地照顾着南来北往的各路客商,不仅筹资建起了遮风挡雨的卷棚,还安排专人免费供应茶水。尤其是晋商,到江南采购绸缎,到磁州窑购买陶瓷,以及将三晋大地的山货运回平原一带的过程中,八特村是他们来往滏口陉的必经之路。随着古道日益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也日渐增多,八特人又自发集资在卷棚南端给客商们建起了一个大茶棚,并在茶棚附近建起了一个人畜两用的大型客栈,基本满足了外地客商临时休息和食宿的需求。
勤劳智慧的八特人深知人气就是商气,人缘就是商机。古道的存在使得八特村人来人往,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诸多商业契机。
在八特村,很久以前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晋商赚天下人的钱,而八特人赚晋商的钱”。据武安县志、磁州志和彰德府志记载:八特村在历史上先后归磁州(今磁县)、彰德府(今安阳)、武安县(今武安市)管辖。武安县全县共辖十六镇,又分为“八大镇”和“八小镇”,八特在八小镇之列。由于古道的繁荣,多方客商云集古卷棚,食宿八特镇,不仅在镇里消费,还提供商业思路,出谋划策并筹建项目。有据可查的数字(古碑和家谱记载)表明:自明朝建镇以来,村子的商贸发展日新月异。先后有山货行20家、药行6家、酒作坊4家、饮食行50多家,缚笤帚业遍布全村大部分农户,服务业车马店和各类客栈12家,这六大行业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形成了集煤炭、陶瓷、石灰、烧砖、山货、药材、饮食、服务业为一体的商品集散地。
古往今来,古卷棚皆是全镇最热闹且显眼的地方。有考古专家曾对古卷棚进行过详细的勘察,结论是:古卷棚主要是为晋商修建的,因为“关帝”被誉为晋商的保护神,是晋商活动的标志。心思缜密的八特人不仅为这些走遍天下的晋商们打造了遮风避雨的栖息之所,还为其构筑了临时的精神寄托之地,供奉关帝像便是有力的佐证。八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之举深深打动了晋商,而晋商亦毫不吝啬地回馈了八特人。
靠着来往于滏口陉的晋商,八特先人们脑智大开,不仅学会了经商,还引进了晋商们对店铺的经营管理办法。晋商们走西口、下南洋漂泊四海。山东人和河北的武安商帮闯关东开药铺,都是出门在外经商做买卖。而八特人却在家门口开店铺、当掌柜,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经商特色。他们在村子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由南向北三里长的商业一条街。从王家街、张家街、老爷庙、拐道街、十字街、后街、李家圪台到韩家古道,八条街店铺林立,商贸云集,繁荣异常。就连江浙的丝绸商和陕、蒙、晋的皮货商也骑着骆驼、赶着毛驴往返于八特古镇。
直到建国初期,每月的集市贸易还在定期开集,和村镇逢双开集,八特村逢单开集。整个村子店铺毗连成片,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山水锦乡、河渠潺潺,树木繁茂、果实累累,置身其中,宛如一幅八特村独有的“清明上河图”。
△弘济桥
一些经商大户在富足之后主动捐资修缮了弘济桥与古庙宇;每逢灾荒年,便会自发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在自家街门口栓着骡马驴牛和各类农具免费供百姓使用;先后建起了十三套院落的“韩家大院”和“申家大院”。甚至在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4年,古卷棚周围的乡邻们还省吃俭用,自掏腰包集资维修了古卷棚。
时间流转,古卷棚逐渐演变为说书先生的汇聚处、下乡货郎的暂栖地、生产队长敲钟派活的集中点、街坊四邻吃饭聚集的饭市口。
△作者李富田在修葺一新的古卷棚下留念
近日,欣闻于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有识之士的热心奔走下,国家住建部遣派专家制定方案,拨出专款,对古卷棚和韩家大院修葺一新。和几位文友前往参观,果见其修旧如旧,风采卓然。青砖黛瓦整洁干净,梁檩金黄焕然一新,一百零四根木椽排列有序,古卷棚旧貌换新颜。八特人又可以聚集在此谈古论今,诉说古镇的传奇,评说先人的智慧,传承昔日的辉煌……为早日振兴八特村这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美名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