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 齐鲁大地上的美味
2019-03-20 23:27
鲁
菜
鲁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中唯一自发性的菜系, 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无论是其发展历史还是菜系特点,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鲁菜的起源
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其发源地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2500年前山东的儒家学派奠定了中国饮食注重精细、中和、健康的审美取向;北魏末年《齐民要术》总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奠定了中式烹调技法的框架;明清时期大量山东厨师和菜品进入宫廷,使鲁菜雍容华贵、中正大气、平和养生的风格特点进一步得到升华。
诸城庖厨画像石(汉代)
鲁菜的发展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气候温和,省内汇集有大河、大湖、丘陵、平原、大海等多样性的地貌,造就了鲁菜的食材选料品种异常丰富与均衡:鲁菜的果蔬、禽畜、海鲜、淡水河鲜、山菌、干制珍品等每个类别的入菜频率都在15%~18%之间。山东大地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加上两千多年来浸润着儒家学派"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神追求,终成鲁菜系的洋洋大观。
鲁菜的发展历程
春秋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肴馔便崭露头角,它以牛、羊、猪为主料,还善于制作家禽、野味和海鲜。《礼记》一书对膳、食、饮、烩、脯、羹、珍等,从原料搭配、烹调方法到调味要求,都做了专门的记述。对调味的要求是"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由此可见,中国最早的关于烹饪理论的史料,很多都是来自山东,它们在齐鲁大地广为流传,相沿成习,从而奠定了鲁菜系的基础。
魏晋
从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山东的烹调技术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书对各类食品加工技术,如酿、煎、烧、烤、煮、蒸、腌、炖、糟等方法,都做了介绍。在调味品方面,介绍了盐、豉、汁、醋、酱、酒、蜜、椒等。值得注意的是,贾思勰还介绍了"炙豚"(烤乳猪)、"蜜煎烧鱼"等名菜的烹制方法。这说明,当时山东一带的烹调技艺已经很全面。
明清
由于外族入侵,北方长期战乱。而民族大融合使此时山东菜大量引入了阿拉伯-回族人的香料,丰富了鲁菜的调味;元明清三代毗邻京城的优势,鲁菜厨师成了宫廷和官府厨师的重要人力来源,鲁菜烹饪也在服务宫廷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山东成了向京城供应优质食材的来源地,鲍鱼、海参、鱼翅、乌鱼蛋等鲁菜食材成为北京宫廷和官府菜常用的菜肴主料。
通过长时间的演变与发展,鲁菜不仅结合了当地的特点,也融入了外地的烹饪技术。经过长时间的传承,终于形成了其独特的菜系特点。
鲁菜的特色
咸鲜为主
01
鲁菜讲究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突出本味。大葱为山东特产,多数菜肴要要用葱姜蒜来增香提味,海鲜类量多质优,异腥味较轻,鲜活者讲究原汁原味,因此多用醋,姜佐食。燕窝,鱼翅等高档原料质优味寡,必用高汤提鲜。
02
火候精湛
输
鲁菜的突出烹调方法为爆、扒、 拔丝,尤其是爆、扒素为世人所称道。“烹饪之道,如火中取宝。不及则生,稍过则老,争之于俄顷,失之于须臾”。爆的技法充分体现了鲁菜在用火上的功夫。因此,世人称之为“食在中国,火在山东”。
精于制汤
03
输
· 鲁菜以汤为百鲜之源,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因其鲜美的口味,不少名菜扬名世界,如 “奶汤八宝布袋鸡”、“汤爆双脆”等,多被列为高档宴席的珍馔美味。
04
善烹海味
输
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山东的海产品,不论参、翅、燕、贝,还是鳞、蚧、虾、蟹,经当地厨师的妙手烹制,都可成为精鲜味美之佳肴。
注重礼仪
05
输
山东民风朴实,待客豪爽,在饮食上大盘大碗丰盛实惠,注重质量,受孔子礼食思想的影响,讲究排场和饮食礼仪。"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鱼翅席"、等都能体现出鲁菜典雅大气的一面。
传统名菜
九转大肠
色泽红润,质地软嫩,兼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德州扒鸡
鸡皮光亮,色泽红润,肉质肥嫩
糖醋鲤鱼
鱼尾翘起,色如琥珀,外焦里嫩。
芙蓉鸡片
清鲜软嫩、色泽洁白、形如芙蓉。
排版/张婧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