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就业压力的,除了找不到工作的当事人,可能还有社会。
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现在正走出校园,寻找工作机会。
但毕业即待业的情况,放眼全国也比比皆是。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79万,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中一半以上工作都没有着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除了大学毕业生感到焦灼之外,教育部也非常担忧。
从6月底开始,教育部就组织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业督导,目前已经带队赶赴安徽、辽宁、河北、北京、江西、天津等省市进行督导。
在此次督导前,教育部还开启了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这场一直要持续到8月份的行动,目前正在多个省市加速推进。
而这一切,只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就业。
这次由教育部牵头的督导行动,不仅仅要求地方教育部门扩展就业岗位,持续举办招聘活动,还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另外教育部还特别强调,要防控涉就业风险,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此番意味,不言而喻。
除了教育部之外,地方的动作也很频密。
7月5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启动2024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上海网信办也牵头成立互联网企业高校就业促进计划。
6月底,广东国资委也召开专题会议,推进2024年全省国有企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全省国资国企要确保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不低于去年,7月底前必须完成任务。
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企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之际,企业缩减人力开支成了必要的举措,于是促进新增就业岗位这个重任,被越来越多分担到了国企身上。
从教育部到地方的诸多举措,无不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迫,也从侧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它更是社会问题。
历史经验也数次证明,待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将不可避免导致社会风险进一步增高。
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而这样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无疑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就业压力层层传导,从教育部到地方,最终落到了高校身上。
目前国内多所大学的讲师和教授,只要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就要跟进学生的就业,包括不定期和学生线上沟通,定期填写表格记录学生找工作的动态等等。
尽管过去就业不是教授应该管的事情,但现在没有人能够对就业置身事外,学生口、教师口都盯着,就业也和老师的仕途有着密切关系,就业还直接和招生名额挂钩,最后和老师学校的效益挂钩。
压力愈来愈大,不仅仅是学生,对高校来说同样如此,这也导致了一些大学开始另辟蹊径。
根据媒体报道,除了传统的招聘会,包括川大、西安交大、黑龙江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动员校友为2024年母校毕业生寻找就业出路。
就业形势的难,肉眼可见。
压力层层传导之下,多方都在为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渠道。
除了教育部之外,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甚至是校友,都在为今年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但数量高达千万的毕业生,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消费降级之下,要想提供如此庞大的新增就业岗位,也是困难重重。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和新增就业岗位,当所有人开始消费降级,企业营收利润下滑之际,自然也没有意愿雇佣更多的员工。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层面的内卷,就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的减少。
去基层,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路径。
目前已经有多个地方公开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另外各级部门也在强调“开发新的岗位”。
其中科研助理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开发出来的众多岗位之一。目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都应各部门要求,吸纳暂时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年。
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门,在6月底还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就业,但从实际的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这属于“没有需求但要创造供给”的一类。
另外,单就科研助理这个岗位来说,到底应该由谁来发放薪资,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以大学为例,大学没办法和企业比,不少大学今年实际上已经停掉了科研助理岗位,原因在于谁发放薪资,一般的省属院校也根本没实力拿出这笔钱给科研助理岗位,而绝大多数本硕毕业生也谈不上具备科研能力,最后要做的反倒是打印文件、查阅资料、联络开会这样的杂活,然后要老师拿课题经费出来给学生发工资,这也不符合现实情况。
在过去,有不少高校差不多有5%的就业率是靠学校设立的科研助理岗位解决的,但现在这5%的缺口要如何解决,恐怕还需要另想办法。
除此之外,高校要想保证就业率,还有其他很多办法。
例如,很多大学生都会自己填写已就业,自己写个证明表示找到工作,特别是对考公、考研的学生来说,自己写个证明或者找考试辅导机构写个证明,再登记成为自由职业者,从数据上看,这就是就业了。
另外从我国数千万高校毕业生结构来看,不同学历之间的就业率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专科生就业好过本科生,本科生就业又好过研究生,同样是本科生,专升本的学生就业率又高一点。
究其根源,还是对未来的期待值不同。
寒窗苦读二十余载,对研究生来说,当然无法接受自己毕业后选择送外卖;而对专科生来说,由于自己学历低,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选择送外卖,或许就是对自己的妥协。
从数据来看,目前还不得而知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
统计局6月19日发布5月份的就业数据,其中全国城镇非在校16-24岁青年失业率为14.2%,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并没有在校生的就业数据。
而在去年7月份,北大张丹丹教授还曾统计称,全国青年实际失业率可能达到了46.5%,到了8月份,统计局就宣布暂停公布青年失业率,而在该数据暂停之前,我国青年失业率已经连续六个月攀升,在去年6月达到了创纪录的21.3%。
到了2024年1月,青年失业数据重新发布,但已经不包含在校生。
年轻人就业压力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就业压力大的源头,各方还有不一样的说法。
川大国际学院教授日前撰文表示,国内高校过度扩招是导致社会内卷化的重要原因,扩招后岗位挑人,大学生毕业后能找到的职位质量自然相对下降,即收益相对降低,大学生及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也导致了今天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以前大学生所能找到的同质量工作。
而在学费上涨收益下降之下,不仅仅大学生本人、乃至其父母的心理落差也越来越大,最终不满情绪也自然上升。
最终要想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可能不得不去改善市场环境,这其中就包括投资环境和经商环境,另外对高校来说,设置专业可能需要更符合市场的需求,而不是想当然。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整个消费端降级的情况下,我们要想负担每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