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沃野绘新图
—承德双滦区十项重点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海棠花赏花节。
位于双滦区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现场。
2021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期间,来到双滦区大贵口村,走进村山谷市集、卫生室和百姓家中,与乡亲们亲切交流,实地了解推进乡村振兴情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区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面貌一新。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不辱使命昂扬奋进。日前,承德市双滦区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总书记“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发展,因村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实施生态富民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文明、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等十大重点工作,促进全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中央和省、市有关新政策出台实施前,现有政策一律不退、力度不减,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强化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保持产业扶持、就业服务、普惠金融等政策与乡村振兴稳定接续,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及时落实各类专项救助措施,持续落实现有产业扶贫措施,精准实施金融扶贫措施,全面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性保障措施,筑牢多重保障、全面覆盖的防贫网络体系,确保无返贫致贫现象发生。坚持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试点推进、规划先行的原则,选择1-2个基础条件优越、村班子坚强有力、群众支持拥护的试点村,聘请高水平专业团队,从乡村环境提升、产业培育、社会治理等多维度、高标准规划设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典型。同时,对全区建成区外、短期内不进行拆迁的行政村,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宅基地建设、道路交通等内容,全面统筹规划设计,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确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提升土地亩均产值和经济效益。以偏桥子镇、陈栅子镇京承旅游路沿线为重点,持续改造提升现有农业设施大棚,打造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以大庙镇承围公路沿线为重点,依托神洲药业、神农药业,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以“民訫”系列产品、“谷雨谣”藜麦为龙头,推进优质谷子、藜麦等特色杂粮种植,推进现有产业提质、扩面、增效。到2023年,打造肖店特色杂粮、二兴营藜麦、中药材千亩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围绕公路沿线、景区周边,大力发展采摘垂钓、农业研学、农家乐等产业,打造与《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莲花山景区、双塔山景区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高端民宿体验区,大力实施“农业+”战略,着力构建“文旅农教”融合发展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实施生态富民行动。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探索发展“双碳”经济,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保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积极推广自然经营技术,重点实施荒山荒地绿化、生态廊道绿化、森林乡村建设、森林质量提升等重点工程,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统筹发展经济林;全面推行林长责任制,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提升森林质量。确保到2023年,年均造林5000亩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5%以上。推进农村“五清”治理,全面整治农村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用地行为,确保村边、路边、河边应绿尽绿、能绿则绿,促进村庄全面增绿,打造生态森林村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统筹抓好农村企业环保监管、秸秆禁烧、水源保护工作,切实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以陈栅子镇为重点,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推广“林药、林花、林禽”等模式,大力发展林业立体经济,打造娘娘沟、塔子沟村经济林产业示范村,通过休闲采摘、农村电商、自主销售等方式,促进带动农民增收。到2023年,全区新增经济林面积2000亩以上。
大力推进乡村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宣传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惠民政策,激发群众爱国拥党情怀和乡村振兴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推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群众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深化拓展农村乡风文明“十个一”建设,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实现63个乡镇村全覆盖。加强婚丧礼俗陋习整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积极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2023年,区级以上文明村、文明镇达到50%以上。推进综合文化站、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通过改扩建、与企业共建或租赁等方式,增加使用面积、优化功能布局,拓展优化文化惠民便民服务,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高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水平。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到2023年,年均组织开展惠民演出不少于60场次。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坚持尊重分类施策,采取多种技术模式,推进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应改尽改,实现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1年优先选择人口集中、地势条件便利的行政村,建设适宜模式的污水处理设施。同时,探索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群众付费体制,建立后期管护运维长效机制。到2023年,基本实现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严禁将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完善垃圾治理监管体制,加强保洁员日常管理,加大生活垃圾清运频次,确保严格实现“日产日清”。强化社会监督,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进一步完善农村各类垃圾收集、清运、监管机制。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突出清理死角和盲区,由“清脏”向“治乱”“美化”拓展,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村庄清洁行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村庄公共场所照明设施的管护、维修,推广使用经济适用、维修便利的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实现村庄公共空间照明设施全覆盖。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发动群众自觉整理庭院卫生,有序摆放生产生活用具,促进院内外整洁有序。
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巩固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到2023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万亩。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建房等模式,盘活闲置宅基地资源,推进民宿经济发展。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程序、规范运营;扶持63个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因地制宜谋划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实施“扶龙行动”,打造双滦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到2023年,发展家庭农场20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10家。
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以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架构,推进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作用。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推进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制定鼓励新乡贤参与村庄治理的措施和办法,强化对村民自治的支持和扶持,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深入开展好媳妇、见义勇为等评选表彰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法制培训,提高村“两委”班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基层事务、应对风险、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村群众提供普惠性、及时性、公益性的法律服务。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积极组织各级干部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开拓眼界视野、吸取工作经验。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各级干部开展多元化、深层次的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理论素养和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城区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强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支持乡村本土人才、有创业意愿的外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及科技人员等人才依法依规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积极组织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力争到2023年实现培训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到2023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达到100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00名。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拓展延伸。2021年新建农村公路25公里,到2023年,实现行政村主街巷硬化全覆盖。实施供热、供水、污水覆盖扩面工程,逐步推进公共管网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和互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水平,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90%以上,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健全乡镇文化站、各村农村书屋,及时补充更新资源,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城乡双向良性循环,探索建立有助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输血”和“造血”。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发展外溢作用和对农村的辐射作用。鼓励区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深入开展“三基”建设年、“乡村振兴党旗红”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以“三基”建设年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完善“五位一体”组织架构,带动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其他配套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农村党组织标准化星级争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成片连线的示范样板。深入实施“领头羊”工程,对新选任的乡镇干部、村干部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能力。建立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选拔优秀机关干部到乡村振兴试点村驻村帮扶。对年集体稳定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攻坚行动,“一村一策”制定计划,着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改薄倍增”。通过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领办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21年,重点实施2个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确保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0%以上;到2023年,全区63个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稳定超过5万元以上。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坚持产业为先、生态为重、民生为本、文明为魂,强力实施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提质、综合改革扩面增效、城乡融合提速蓄能、乡村治理创新示范、精神文明塑魂传承等‘六大工程’,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拼命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真正让生态为产业赋能,让品质为农业提速,全力争创全省领先、全国有位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双滦区委书记张抗震说。
(孙国鹏、白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