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右)和同事正在检查供水消毒设备 包登贵 摄
□本报通讯员 陈文进
“只要能让群众安全用水,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东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所所长刘建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退伍后被安置到农村供水工作岗位,刘建军扎根在马啣山下,一干就是十余年。
当好村民的“水管家”
马啣山位于临洮县东北部,是兰州市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的分水岭,海拔3600多米,属于高寒阴湿区。位于马啣山下的东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距离临洮县城30多公里,为临洮县6个乡镇1.4万余户农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
黎明村是临洮县上营乡的山区村,全村人喝水都是利用水窖储水和担水拉水等方式解决。2011年,黎明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开工建设。清泉流进农户的院落,村民们结束了“靠天喝水”的历史。
由于黎明村海拔较高,村民居住分散,供水管网距离长等原因,水管爆管和渗漏等问题频发。针对管网覆盖面广、用户分散和管理难度大的实际,刘建军制定完善了运行管理制度,在每条供水干、支管落实专人巡查维修的基础上,利用村社管水网格加强供水管网监测,使供水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
“只有每个供水环节都不出现问题,才能让广大村民用水无忧。”为解决村民的喝水难题,刘建军和供水职工走遍了黎明村的沟岔和巷道,编制了供水设施改造方案,绘制了老旧管网改造线路,积极向县水务局汇报对接,加速推进黎明村供水设施改造项目。“村上新建了调蓄池,还改造了供水管道,乡亲们的‘烦心事’变成了‘暖心事’。”喝上了稳定的自来水,黎明村村民秦映蒲难掩欣喜之情。
此外,刘建军还对供水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调研,实行定员定岗制度,对供水管理指标进行目标考核,夯实了农村供水工程安全运行基础。
小水管流淌“大民生”
一大清早,临洮县上营乡瓦窑滩村村民任喜顺打开院中的水龙头,不到一分钟就接了满满一壶水。“以前喝水要去村口的河沟里挑水,很费人力和时间。”喝上了方便甘甜的自来水,任喜顺十分激动,“现在自来水流进了自家院里,取水用水很方便,水质也很好,村民的日子越来越滋润了。”
有了农村供水人的默默付出,汩汩甘泉流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让陇中的山川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针对山区供水实际,刘建军制定了“一对一、传帮带”培训带教机制,使职工在实践中互教互学,提高了供水保障水平。在建立完善管网巡查、水质监测、水源地巡查和村级供水指导服务等运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协调安装智能水表9500套,通过推行微信交费和到村服务等方式,让群众享受到了便捷的供水服务。
憨厚的笑容,质朴的语言,包裹着水利人一颗火热的心。奔波在临洮县东北部的大山里,刘建军用执着和奉献,诠释着水利人的为民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着绚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