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产业旺 幸福生活入画来——陇西县菜子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掠影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15 19:26

  □ 刘峰 张建强 李雄伟

  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乡间道路干净整洁,一排排绿化树木枝繁叶茂,一缕缕清新空气扑面而来……穿梭于陇西县菜子镇的乡村田野阡陌,行走于田间地头,目之所及,处处透露着整洁优美,仿佛一幅丹青泼染的田园风光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陇西县菜子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盯“产业强镇、生态靓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特色小镇”目标定位,真正将党建“引领力”转化为乡村振兴“源动力”,谱写了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环境美、乡风正、治理好”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党建引领 夯实乡村振兴“桥头堡”

  菜子镇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先后吸纳44名致富带头人、3名退伍军人、26名大学生进入村班子,配备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12名、调整第一书记3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03名。持续深化阵地功能提升行动,真正把村级阵地打造成了党员活动的“组织阵地”、民主管理的“村务大厅”、便民服务的“村民之家”、教育培训的“农民学校”、文化娱乐的“文化大院”。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探索推行“六小为民服务”“八个一”工作法,以780户党员中心户为核心、1278个“五户划区域”小组为依托,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扩展党组织“触角”,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事项320件。

  产业驱动 激活乡村振兴“主引擎”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菜子镇科学谋划构建“一带一轴六片区”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探索村企联合型、组团带动型、土地经营型、资源开发型、多元加工型、资产租赁型等发展模式,组建成立菌菜产业党委1个、富民产业合作社18个,建成产业基地21个、扶贫车间7个、菌棒生产线1条、果蔬保鲜库11座,构建了覆盖中药材、食用菌和牛、羊、猪、鸡、蜂等特色种养,中药材、建材加工制作,光伏和资产租赁等“四种六养一输出”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同时,引进山东京辉农旅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9亿元,在十里铺村、浅河村建成以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处,大力发展“釜山88”小番茄和高架草莓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8万余元,带动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生态秀美 扮靓乡村振兴“高颜值”

  都市繁华必喧嚣,林中静谧必近郊。菜子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水、电、路、房、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完善,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深化拓展“五户划区域”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创新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六清六改一转变”“一账一单一榜”工作法,先后组织动员党员群众、公益性岗位3000余人,清理清运垃圾300余吨,分类评定人居环境整治“火箭奖”“蜗牛奖”18期。以“一路有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通道文化建设,累计栽植绿植14.55万余株,修剪树木2.2万棵,绿化美化道路12公里,推动实现“一宅变四园”,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路域文化长廊。

  乡风淳正 绘就乡村振兴“同心圆”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菜子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创新开展“六传六树”文明实践活动和移风易俗“六大行动”,注册志愿者5443名,组建成立志愿服务队伍114支,开展理论宣讲、爱心互助、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154场(次)。评选表彰“文明户”“好婆媳”“道德模范”等各类先进典型140余人。二十铺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菜子镇和东风村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和“省级文明村”。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温润乡村记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民俗馆2处、村史馆1处,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等方式记录历史变迁,留住乡音乡愁。

  治理共享 注入乡村振兴“活水源”

  加快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菜子镇坚持“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创新推行“六小为民”服务、五步“民事直说”和“四办”工作机制的“654”工作法,探索推行“五联五促”和“一规约束、六会理事”基层治理新模式,扎实开展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工作,建立乡村治理“五级”网格1443个,吸纳农村乡贤、道德模范、“五老”队伍、农村法律“明白人”等725人成立村级协商议事会、“六会”自治组织及普法宣传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15场(次),并依托“雪亮工程”建设在重要路口、路段安装智能摄像头146个,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随着多元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和“五联五促”“一规约束、六会理事”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推行,如今的菜子镇,百姓安宁,生产有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格局初步形成,每一个菜子镇人都富在其中、乐在其中、安在其中。

刘峰 张建强 李雄伟责任编辑:于娟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