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巷:衡阳地方风味小吃的“美食名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22 23:23

  记者:翟瑜

  老地名的由来:

  清朝年间,进步巷名为 “财神殿巷”,因巷子附近有座财神殿而得名。解放后,为谋衡阳发展,一些进步人士常常聚集于这条古巷,故而更名为“进步巷”。

  老地名的特色:

  进步巷全长200余米,宽8米,西接中山北路,东连进步路,地处衡阳繁华商圈。巷内坐落着农贸市场,售有衡阳市周边乡镇的农产品和土特产。进步巷内有一条“特色小吃街”,售卖衡阳地区的各种小吃和美食。古巷与中山北路相交处坐落着进步影院。节假日,古巷人流量大,又靠近湘江风光带,是衡阳市区比较繁华的步行街。


  ▲进步巷路口的路牌

  一说到“衡阳美食到哪儿去吃?”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进步巷,因为巷内有一条“特色小吃街”,这里承载着几代衡阳人的美好记忆,里面藏有臭豆腐、唆螺、开心花甲等衡阳本地的地道小吃,每天吸引着大批吃货前来解馋品鲜。

  其实,进步巷吸引人的地方不止于此,这条古巷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清朝年间,古巷内庙宇众多,供奉香火,祭祀神灵,民众纷纷前来祈求平安幸福,寻求庇佑。如今,古巷旧貌焕新颜,高楼大厦林立,菜市美食令人目不睱接,唯一不变的是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和人们心中那份美好的怀旧情结。


  ▲古巷内 ,有多家以“进步”命名的店铺

  清朝年间,古巷称为财神殿巷,建有庙宇和戏台

  “清宣统元年,进步巷不叫本名,而叫财神殿巷。进步巷的名称起于解放之后。”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丁民所展示清宣统元年衡阳城区地图上,只见东华门巷(人民路的前身)北面不远处的古巷,正是财神殿巷,处于现在进步巷的位置。

  财神殿巷因古巷内有财神殿而得名。地图显示,古巷附近坐落的庙宇众多,除了财神殿,还有太阳老君庙、斗姥阁、天符阁、玉皇殿。记者在翻阅《衡阳历史文化丛书》中的《城邑沧桑》时发现,清朝年间,衡阳境内的庙宇建筑得到迅速复兴和蓬勃发展。比如,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南岳的寺院已由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56座骤增至164座。寺院屡经废兴,直到清代后期的光绪六年(1880年)统计仍有165座。衡阳城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前期,仅《清泉县志》所载,东、南10里以内就兴建、重建、修缮寺院20余座。


  ▲繁华而热闹的进步巷

  丁民讲述,清朝年间,人们在一些庙宇寺观建筑群中修筑了戏台。庙宇戏台的产生,表明敬神祭祖与戏曲表演相互关联。庙宇祭祀中的各种戏曲演出,将众多乡亲吸引到庙宇中来,也强化了祭神敬祖、祈福上苍的集会效应。

  衡阳的财神殿戏台建于康熙年间。老天源班曾在财神殿表演湘剧。老天源班是衡阳湘剧戏班。最迟在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已起班于衡阳。班主系一巨富。当时,轰动一时的“花脸王”吴文昌和被称为“下头班子四大名旦”的邓、周、邱、彭等名角俱在此班。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初四日,衡阳“财神殿演老天源部”,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清人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回忆称,该班演出的《斩黄袍》,“生旦净丑颇佳”;并载演《生祭》的旦角,“为衡郡之鞠部班头”。光绪十二年(1887年),班主病逝,艺人方玉伯、张保和出任班主。光绪十七年(1892年),因财力不济,戏班解体。

  商务印书馆衡阳支店、老字号绸布庄均坐落于古巷附近

  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衡阳支店、老字号振声溢绸布庄在财神殿巷附近的八元坊“安了家”。

  民国三年(1914年),八元坊的商务印书馆衡阳支店为财神殿巷一带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丁民介绍,商务印书馆分、支馆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拓宽商务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大份额地占据国内外市场。汉口和广州是商务最早设立的两处分馆,此后各地陆续设立分馆和支馆36处。分、支馆彼此之间都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商务总馆亦为各分、支馆制定了统一的经营规则。这样,就有助于防止公司的客户钻空子拖欠书款。


  ▲进步大厦

  创设于1917年的振声溢绸布庄,是衡阳绸布业中最负盛名的大型绸布零售店之一。店主曹松樵、曹月樵两兄弟,系衡阳县东乡人。他们先在泉溪开设小土布店,因其父柏青在衡阳富商朱嘉瑞丝线店教书,有人缘关系,就由泉溪迁来衡阳位于财神殿巷相接的八元坊,改牌名为振声溢绸布庄。

  绸布庄初时资金较薄,两兄弟多向亲朋借贷,后放手经营,每月营业额达3000余银元,经过数年经营,资力渐厚,1921年其三弟曹雪樵,投资银元800元,以修饰门面。绸布庄自开业以来,在同业中素以“能人治店”而闻名。曹氏兄弟精明能干 ,松樵善经营,管外;月樵会管理,治内。在经营管理上积累了一套成功经验,比如讲究商品陈列,提高服务态度,扩大广告宣传,加强业务教育,还让利顾客,善待员工,后声名远播,月营业额由3000元激增至万余银元,盈利甚丰。

  随着衡阳日益繁荣,人口陡增,绸布零售业务随之猛升,每月营业额之前增加二倍多。从此,业务鼎盛,店誉日隆,位居全市绸布店的龙头位置。1944年日机轮番轰炸衡阳,该店苦于战火,被迫收束,回乡避难,赫赫一时的老牌名店,至此宣告结束。

  “衡阳保卫战时期,在财神巷的南面位置,设有第十军的总指挥部,日军分别从易赖街和中山北路对总指挥部进行夹击合围,守军伤亡惨重。”丁民手指衡阳保卫战陆军第19军防御配备及战斗经过要图,向记者介绍了财神殿巷在抗日战争中的遭遇。

  打造进步巷特色美食一条街

  “听老一辈人说,解放后,衡阳一批进步人士常聚集此巷,共谋衡阳发展,故而古巷的名称改为进步巷。我们家是1974年搬进了进步巷,一晃44年过去了,古巷的变化太大了!”今年57岁的徐建明是进步巷里的老街坊。他回忆刚搬进来的时候,古巷里马路很窄,也就3米来宽,而且是弯弯曲曲的,路面凹凸不平,一下雨,满是泥泞,行人走路得小心翼翼。


  ▲进步巷与中山北路相交

  徐建明所住的房子是二层楼的谷皮屋,非常简陋,下雨天时,屋内漏水,条件艰苦。“虽然那时的生活环境不及现在,但大家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 。”徐建明笑着说,一出门就能看到左邻右舍,谁家需要帮忙,邻居们都会热情相助。一到晚上,只要谁家把黑白电视机摆到街上看,周围的邻居街坊都会搬起凳子来围观,那场面绝不亚于去影院看电影。

  在娱乐设施匮乏的年代,到进步电影院看场电影,是居民们珍贵而美好的记忆。进步电影院的前身,即是建于1945年的“衡阳商场电影院”。 上世纪60年代,进步电影院对内、外场进行了七次改建和装修,1977年,首开全省电影院敞门入场的先例,省文化厅还向全省城镇电影院推荐了这一作法。上世纪80年代末,进步电影院引进了杜比立体音响设备,安装配有5千瓦氙灯光源的5505型座机,1994年,市电影公司投资180万元对电影院大厅和观众休息厅进行改造,形成以电影为主,卡拉0K厅、酒楼等综合经营的新格局,1996年与市电影公司、市文化局音像发行站合并,成立衡阳市影业公司。

  2007年,进步电影院因失火被毁,当时衡阳没有一家电影院,很多衡阳市民赶赴长沙等地观看电影。直到2009年1月,进步电影院租赁江东的红色电影院营业,才使市民们有了看电影得好去处。如今,进步电影院在进步巷涅磐重生,给市民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据石鼓区人民街道湘北社区服务站站长王丽蓉介绍,进步巷位于繁华闹市中心,人员流动量大,各类摊贩云集,以前一直是社区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老大难"地段,餐饮垃圾及烧烤油烟问题,让衡阳市“第一特色小吃巷”与城市的文明创建和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今年3月,石鼓区人民街道主动对接区环卫局,组织街道城管大队及社区工作人员按照“巡查不分你我,问题统一整治”的原则,合力对进步巷的卫生进行整治。近段时间以来,在全面清理进步巷路面卫生的同时,人民街道城管大队联合湘北社区召开座谈会,征集群众对进步巷管理的意见建议;约谈沿街门店经营业主实行门前“三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理违规摆设的招牌灯箱、炉灶等,多次组织街道机关、社区志愿者开展清洁、上门劝导等活动,进一步改善进步巷整体环境,让进步巷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


  ▲古巷铺上了沥青


  ▲进步巷内的美食店琳琅满目

  “进步巷经营各种风味小吃的流动摊担约30家,如何在不影响周边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规范管理,有序经营,的确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考题。”王站长告诉记者,市里正积极着手打造进步巷特色美食一条街,未来将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将更多的衡阳本土地道名小吃引入进步巷经营,让进步巷成为衡阳地方风味小吃的“美食名片”。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