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乡唐汪川:丹霞胜境中的“陇上杏花第一村”
杏花红塔
唐汪川位于洮河下游谷地,境内群山环拱,川原开阔,土田肥沃,气候温和,此地坐拥万亩杏树林。春天一到,杏花争放,蜂蝶飞绕,成为名副其实的“陇上杏花第一村”。这种“古藤老树”与新村交替辉映不仅见证岁月的沧桑巨变,尤其在丹霞地貌的壮美情怀里涵养的这份美,堪称奇观。
杏花与杏子成就的“陇上杏花第一村”名气越来越大,那一川的桃红杏白该是何等诗情画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刚过,一股冷空气便席卷而来,阴天小雨淅淅沥沥地连着下了好几天。雨湿衣衫,春寒料峭,正是应了杜牧诗中的“欲断魂”。但这个时节,恰好是杏花开得最为绚烂的时候。诗歌当中的杏花村,就成为了人们寻觅向往的地方。
红塔寺
其实,在离兰州只有6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有一座叫作唐汪的小镇,历史上就以“陇上第一杏花村”的名号而闻名。不用劳烦小牧童,我们主题明确,采访车直奔唐汪而去。
唐汪,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东北部,东西长约10公里,总面积为46平方公里。东起葡萄山拱北壑岘,与达板镇接壤,西至峡口吧咪山,与刘家峡水库毗连,北隔洮河与临洮县红旗乡相望,南傍牛形山。境内洮河西流,地形两头大、中间小,犹如一只宝葫芦横搁在洮河川道里。
百年古杏树
一说到唐汪,人们首先会想到兰州城里的唐汪手抓店,殊不知近些年在唐汪,杏花与杏子成就的“陇上杏花第一村”名气越来越大,那一川的桃红杏白该是何等诗情画意?
出发前,大面积的降温降水天气让记者不禁有些担心,电话询问了东乡的朋友,也是同样湿冷,那么唐汪川的杏花是否已经浸泡在雨水中了。一年只一次,若是错过了便只能再等一年。
4月11日,记者从兰州出发去唐汪。兰州南上高速在井坪出口下高速,经过巴下、达板镇,最后到达唐汪。从达板镇开始,沿途就已经被粉白色的杏花填满。在杏花树下,记者见到了东乡县旅游局的陈兰,一袭红衣,转身笑眼弯弯,眼前身着东乡族少女服的陈兰,便是此次踏访杏花村的向导。今日之行,不仅有了向导,还有了一位美丽的模特。
天气很给力,虽然云层很厚,远处的山顶还有黑云,但是太阳的光芒还是可以依稀地感受到,预计靠近中午时分,可以转晴。陈兰说,这些担心在唐汪是不存在的。前几天的雨雪天气,在唐汪周围下了个遍,甚至前一天在东乡县城里都是雨雪纷飞,但是唯独在唐汪没见雪花的踪迹。虽然海拔高,但是四面环山,洮河从中流经,唐汪就在洮河的河谷地带里,气候自然暖湿宜人。
最近杏花开得正烂漫,第二届唐汪杏花节也开始了。邻近城市的人们都被杏花吸引而来,想在“杏花村”里体味一番四月芳菲杏花天。
禾苗青青,杏花烂漫。与洮河水一样绵延不绝的是唐汪四百多年种植杏树的历史
遍川杏花开
唐汪是个川。所以,人们更习惯于叫它唐汪川。
洮河水在这里自东向西流,河面宽阔河水奔腾。四周群山环抱,形成了河谷地带,唐汪就在这洮河水的川里,在一个天然的小盆地中,地势平坦,川原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一切都是那么地适宜。
唐汪川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远在三、四千年前,唐汪川就有人类生活,水草丰盛,松杉满山,榆杏遍川,曾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当时沿河一带还有老虎出没,人们称此为“老虎滩”。这里的居民中,杨、赵家是世代传下的老户。元朝末年陕西张姓回民迁居唐汪川上川张家嘴,即现在的马巷村;驻守兰州华林坪的一位姓唐的参将举家迁居唐汪川下川。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又从陇西巩昌迁来了汪姓人氏在“马家要窝”定居下来。人口繁衍,尤其唐姓人家成了唐汪川的大族,地名也变成了“唐家川”。后由于汪姓人家增多,才叫成了“唐汪川”。
后滩花海,是踏访唐汪川杏花村里的第一站。
既是后滩,就一定有河流存在,既是花海,那么杏花的数量便不可轻视。从高处的台地步行下至川底,这一片花海是以新种植四五年的包核杏为主。面积之大,放眼望去,除了农舍与洮河,就剩下白色的杏花了。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苏轼的《蝶恋花》已经将杏花的半开与绽放的美态写到了极致。不同于“一树梨花压海棠”的雪白,这片白色的杏花海,白色中还带着淡粉。拈花细看,红色的花萼裂开,花瓣的颜色从与花萼连接处开始渐渐由深转浅,由红变白。
奔流的洮河
曾听说杏花的颜色有七种之多,白色、粉色、红色等等,甚至还会变色,倍感神奇。陈兰说,杏花的颜色不同,多是因为杏树的品种不同。包核杏是白色的花,唐汪最有名的大接杏是粉色的花。要说杏花有七种颜色,若是细细划分,肯定比七种还多。至于杏花会变色,那么包核杏的花朵就能解释这一说法,初蕾酱红,初开淡粉,雪白花瓣,鹅黄花蕊,引来蜜蜂忙碌。这样说来,杏花可不就是在变色嘛。
沿着洮河水西下,禾苗青青,杏花烂漫。与洮河水一样绵延不绝的是唐汪四百多年种植杏树的历史。
河边、路边,整个唐汪川里,最多的就是杏树。甚至在每家每户的院落中,都有几棵杏树,不然枉为唐汪人。也许,曾经也就是某处的这样一景,成就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走过后滩花海,穿过村落,追随着淡淡的花香,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川地。这一片的杏花以粉红色为主,按照之前说的,应该都是大接杏树。陈兰说,这一片的杏树都是古树,几乎每一棵树的年龄都在百年以上,品种基本上也都是开粉红色杏花的大接杏树。杏树长得慢,树干不粗,但是百年的老树,树皮干枯皲裂,树干多分枝相互旋转着,交错扭着向上生长,向四周延伸的枝桠,在它最盛的时候就可以独立成林。
唐汪三宝:大红枣、葵花子、大接杏
据介绍,唐汪川现存已知最古老的杏树,是一棵树龄约280年大接杏树。
每一棵古杏树都是一件艺术品。伫立于广阔的天与地之间,根系向着土里扎得很深,枝干向着天空无限延伸,活成了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古老皲裂的树皮往往是最红艳的杏花的背景,衬托得花朵格外娇羞,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汪川里有三宝:大红枣、葵花子、唐汪大接杏
出了杏花海,陈兰带着我们走进一户人家歇脚。院门开着,主人在院中忙前忙后地张罗着,待落座,热情好客的主人就已经端上来了一盘葵花子和一盘杏干。
陈兰拿起一块杏干说,这一盘杏干里面,大接杏和包核杏都有。尝尝看,哪一个是大接杏的,哪一个是包核杏的?
接过一块褶皱较多的杏干,口感略微带酸涩,偏硬,有嚼头,这是大接杏的;再尝一块包核杏的,光滑近乎透明的杏干,入口酸甜有韧性,越吃越香。说话间青花瓷的盖碗茶也端了上来,然后把杏干泡在了茶水里,说待喝完茶,临走前再尝尝这杏干,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主人说,这些杏干都是纯天然的新鲜杏子晾干的,没有任何别的添加物,和那种糖渍加工过的杏脯完全是两回事。都说唐汪川里有三宝,眼前的葵花子和杏子做成的杏干就是其中的两宝,那么还有一宝呢?陈兰说,在盖碗茶里,就是大红枣。
主人家的院子周边就是自家的地,种满了杏树。粉白色的杏花摇曳在枝头,偶有一阵风过,花瓣飘落,落在杯边、落在脚边。茶香伴着花香,真是惬意。
这一片广阔的河川,究竟有着哪些自然条件,让唐汪川拥有百年的杏树种植历史?
陈兰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进行过一次普查,唐汪川有一个比较庞大的杏子家族,它的品种有大接杏、包核杏、泉眼口、早杏、胡抓等22种之多,而唐汪大接杏是最负盛名的优良品种之一。唐汪川大接杏是聪明的东乡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据老人们说,唐汪大接杏是从陕南汉中带来的。
杏花下的东乡族少女
在唐汪川有这么一则优美的传说:
古时候,这里虽然榆柳成荫,野杏遍地,但只有又苦又涩的小杏,没有好的品种。一群做买卖的“脚户哥”,唱着“一溜溜山,两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的花儿,赶着驮队出发了。他们经过汉中时,看见一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树上结满硕大的黄杏,触景生情,想起家乡苦涩的小杏子,产生了引进的念头。一打听,脚户哥傻了眼:种不外传。脚户哥再三表明了求种的心愿,愿意出重金买几条小枝。主人被脚户哥的诚意打动了,赠送了几支杏苗。可是这里离家千山万水,这么远的路程怎么拿回去?脚户哥想了一个办法,将杏枝插在喝水的葫芦里带了回来,嫁接在家乡杏树桩子上。第二年,接出了又大又甜的“大接杏”——又叫桃杏。一年又一年,这里的人们不断选种优化,最后成为了今天远近闻名的唐汪川大接杏。
《临夏州志》对唐汪川大桃杏从形状、个头、皮色、质地、味道作了描述:“果实近圆形,橘黄色,阳面微带红晕,个大,皮薄,肉厚,质软,纤维极少;汁多,味甜,浓香,品质极上。”著名果树专家孙华教授称其为“世界著名优良品种”。同时,唐汪川的大接杏也被命名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唐汪桃杏似杏非杏,似桃非桃,色味双绝。
至于为什么杏树长得这么好,小院的主人接过了话茬:
杏树喜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极强,而且较耐盐碱。唐汪的土壤多为冲积母质形成的黑红土和沙壤土,土质肥沃,渠水自流灌溉,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尤其是略含盐碱的红砂土,非常适宜杏树的生长,所以,自明清以来这里逐步发展成盛产杏子的好地方。
以前这里的杏花虽然名气大,可真正来这里赏花的人很少,大家都是只听其名未来此地。现在好了,借着杏花盛开,杏花节里,赏了花,又靠花赚了钱,两全其美,让周围的乡邻笑得比花儿都甜。等到杏子成熟,一个丰收年又来到了。
唐汪不仅仅盛产桃杏,还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丹霞地貌
唐汪除了杏花有名,盛产杏子以外,还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丹霞地貌。
唐汪川的西侧,在红粉色的杏花簇拥中,还有一处唐汪川最具代表的丹霞地质景观——红塔石柱,赤红色的石柱,像一座石塔高耸入云,无论走在唐汪川的任何一处,抬头都可以看到石柱。红塔下面有座始建于明代的佛教寺庙。碑文记载:“洮河为古枹罕地,境内不少名刹,而红塔寺为最著。”红塔寺分为上、中、下三殿,石柱下端的石窟,现在已经无法攀登,这是红塔寺最初的上殿。
唐汪川的丹霞,不胜在多彩的颜色,而是以宫殿式的地貌见长。除了红塔石柱,在牛形山上,是唐汪川另一处丹霞美景。层峦起伏的山峦,像是一座座高大巍峨的宫殿,耸立在山巅,红、黄、绿相间,好似天上宫阙。
站在牛形山的山顶,可以看到整座唐汪川镇的全貌。洮河从中穿过,两岸是团团杏花。洮河北岸,临洮县红旗乡的红崖与南岸唐汪的葡萄山隔河相对,只有四五十米的距离,是两岸最狭窄的地方,也是唐汪川“宝葫芦”地形中“葫芦”掐腰的地方。
唐汪川丹霞
洮河水向西源源不断地流淌着,也流淌着唐汪川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丝绸古道河湟口,陇上杏花第一村”,这里还是丝绸之路的通道,唐蕃古道的渡口,通往省城的必经之地。
古丝绸之路在进入河西走廊之前,有南北两条线路,其中一条南线,从临洮循洮河右岸北至白崖渡洮河,至洮西唐汪川上董岭,经麻石湾至红崖子或跨“飞桥”,或从扎木池渡黄河至左南津,进入青海,再经扁都口与河西古道会合。
在唐汪川有洪济桥古渡,为兰、河二州通道。明初建桥,明万历时桥毁,改建成浮桥,用船12只,冬撤春建。清康熙时知州王全臣设船以渡,民国时建浮桥一座,后改为扯船,将钢丝绳架在空中,船用滑轮滑行过河。“花儿”里唱道:“唐汪川里有一个扯船哩,牛形山有一个洞哩。”这里成为河州至兰州的“官道”。从河州起行,经锁南坝,下大湾头到唐汪,渡过洮河进漫坪,上尖山子进兰州。水路交通的便利与发展,也让唐汪川成为茶马互市的重镇。
天色渐晚,杏花的香气愈发浓郁。
当地朋友漫起了一支与杏花有关的花儿:“红嘴鸦落的着唐汪川,咕噜雁落在了草滩;脚户哥起早着下四川,杏花哈当成个牡丹。”“脚户哥摘哈的杏子花,回来了地里头种哈,我俩的婚缘(哈)铁打下,这是前世里种哈的缘法。”脚户哥哥走远了,在一片皎洁的月色中,唯见杏花脱凡出尘,闪闪发光。
文/图兰州晨报记者 周言文 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