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打造健康、幸福河湖,以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健全的河湖长制体制机制为引领、以充分发挥河湖管护队伍为重点,九龙山村形成了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河湖管理“解放模式”。
一、基本情况简介
九龙山村获得的荣誉
九龙山村是省“4A”级蚕桑现代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2019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时由原廖家沟村与崩山子村整村合并而成,距离县城32公里。全村辖区面积4.7平方公里,2054人,耕地1920亩,全村现已建设省四星级蚕桑产业园1个、脆红李产业园1个,2021年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和美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九龙山村解放模式公示牌
解放模式推广以来,该村先后成立了党员志愿巡护队、巾帼志愿宣传队、河湖保洁队等开展定期巡护活动,助力河长制工作顺利开展。利用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义务开展巡河护河,协助村委发现河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巾帼志愿宣传队定期逐户宣传解放模式,提高群众爱护环境、爱护河湖意识;河湖保洁队定期开展河道管护,清理河道及岸边垃圾,排查是否存在偷排现象,切实做好河湖管护工作。
(二)集体经济助力机制体制
村民参与兑换积分活动
一是村企联建产业园。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一园生两金”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由村集体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调型,将增加的土地流转给企业栽植桑树,每年可收入土地租金3.5万元;另外,村集体还为企业提供劳务组织、纠纷调处、售卖监督等服务,企业为村集体支付服务费。二是村集体成立农业专合社,流转土地100亩,建设李子产业园,带动本村200余名群众入园务工,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三是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为突出地域特色,着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将蚕桑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该村利用原崩山子活动室打造蚕桑文化精品民宿,依托蚕桑产业园和李子园,对周边50户农房实行统一集中风貌打造,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形式,吸引客商投资。提供餐饮、农耕体验、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服务,建立“民宿+景区”、“民宿+农业”等休闲乡村旅游新模式。四是创新管理“积分制”。通过制定积分细则、设立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定河湖管护积分制,带动村民积极参与河湖管护工作,村民所得积分可以兑换文明家庭、河湖卫士、生活物资等礼品。2023年全村对在河湖管护、环境整治方面工作突出的60户家庭给予了物质奖励,累计奖励资金7200元。这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工作的热情,将农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家家事”,推动村民参与自治的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多措并举,综合整治见成效
村民在清河护岸
一是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清运。通过在村民聚居点修建垃圾收集亭20余个,投放垃圾分类收集桶100余个,并组织清扫保洁人员定时开展垃圾清运,确保垃圾不外溢,垃圾不乱丢,垃圾有处理,使乡村变得更美丽。二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该村通过农村厕所革命、千村示范工程新建三格化污水处理池200余处,将污水还田利用,改变了传统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环境、污水横溢现象;此外,对于农村新建的房屋,通过村民自治的形式督促建房户配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该村通过对种养殖业大户规范管理,督促种植户合理施肥,防止土地富营养和土壤污染;养殖户遵循定建设粪污消纳处理设施,并与营山有机肥生产厂家签订协议,将固体粪污进行深加工为有机肥。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九龙山村的水环境明显好转,群众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新时代乡村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