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南京 | 这条街,满满都是老南京的味道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31 07:25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张府园站下车,沿着秦淮河一路往西,路过笪桥时,若是有空,走一走连接着这道小桥的评事街吧!几个世纪的光阴让这条街巷有着洗尽铅华的静谧,走在这里,可窥见这条小街积攒了百年的历史,它像是一封古早的信,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老南京的味道。

卖皮货、办灯市,

这里曾经一派繁华

走进评事街,街道两侧斑驳的墙面似是将时光凝固在了过去,在阳光与蓝天的洗涤下,略带灰调的小街显得明媚了几分,显出别样的古香。隔着旧时光,仿佛能看到曾经的繁华景象。

名字的由来

南京地名专家薛光在接受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采访时介绍,评事街位于城南,南起升州路,北至笪桥市,长度为580米,宽度为3.7米。古时,此地为卖牛皮等皮货的摊贩市场集中地,曾名皮市街,后误传为评事街。明初,又更名皮作坊。到了清朝,又改为评事街。

《运渎桥道小志》记载:“果子行口,街衢交舞处也(南为彩霞街,北为评事街),肉腻鱼腥米盐揉杂,市鹿所集,万口一嚣。”聊短短几句话,足见当时这条街巷又多么繁华。“那时的商人聚集在此,以经营皮革皮货为主,人们也渐渐称此地为皮市街。而与评事街相连的平章巷,原来也被叫皮场巷。”薛光介绍,商业的蓬勃自然也带来了整条街的繁华,“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评事街还有不少专营皮革和皮货的商店。”

此外,评事街也是古代南京灯市的中心之一。

《白下琐言》中记载:“笪桥灯市,为金陵一胜。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在清朝时,南京的灯市共有评事街、笪桥和夫子庙三处。

《金陵赋注》记载:“笪桥旧有灯市,蔓延于评事街,比岁稍寥落,而县学文庙称盛焉。”回溯至当下,在去年9月份,随着笪桥灯市在熙南里的恢复,评事街一带也随之向南京市民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瞻云楼、万寿宫,

这里曾经伫立著名历史建筑

2009年,评事街作为南京老地名,就已被列入“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伫立着由名人与建筑累积而起的“历史大厦”。

评事街上,多官宦府第和私家巨宅。

《南京地名源》中记载:“明代处士沈琪的居宅初在评事街东段。沈氏居宅中有一座著名的‘瞻云楼’,楼额为太守金琮所书,殿撰康海为之作记。明宪宗时期,上元(今南京)人四川佥事尹乘做官后亦卜宅于此。焦文端<阳氏式好堂记>称:‘金陵评事街居人,莫久于欧阳氏。’欧阳荣的儿子欧阳汝和与从弟欧阳汝海,在这里建‘式好堂’,堂之左是有名的‘宴园’。园中有听秋斋、爱日亭、问月庭、天目松诸胜景。”

可惜的是,这些大户私宅也都随着过去的岁月一并消逝了。当前评事街上的古民居大多为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

到了清代,评事街最著名的建筑当属江西会馆。《白下琐言》中记载:“江西会馆大门外花门楼一座,皆以磁砌成,尤为壮丽。”不过如同明代的那些高台楼阁一般,这座壮丽的

花门楼也未能敌过时间。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载:“道西有江西会馆。今毁。纻麻、磁器之肆环之,昔者什居其六,今仅什之一二矣。”

江西会馆的前身是万寿宫,为祝贺慈禧太后寿辰而建。

《南京地名源》中有着相关记载,当时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怕慈禧太后的。为了讨好她,谋个升迁或图个平安,南京地方官遂为她建万寿宫,每逢其寿辰或大典,文武官僚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此恭请圣安。有一次,两江总督沈葆祯率百官在万寿宫举行请安仪式,有个李姓千总身怀凶器,拟在此伺机杀其仇人,为人察觉后当即被捕。沈葆祯立即批斩:“万寿宫何地?元旦何日?臼天持刀何故?……就地正法!”

烟火气、人情味,

这里有着老南京的味道

一条街,从南到北,越走越宽阔。街两旁,由矮到高,越变越崭新。如果问,在哪里能同时体会老南京的变与不变,或许评事街是个不错的选择。印着清代民居、民国建筑的说明牌安静地挂在苔痕遍布的白墙上,陪伴着一旁肃穆的大门。颜色稍显暗淡的门上贴着的是尚未褪色的福字对联。离它们没几步远的街边,是烟火气十足的现代小区居民楼。除民居外,也有不少商店设在街边或街巷的拐角,卖水的、卖食物的、修表的、买彩票的、洗衣服的……

老南京的市井生活和人情味在这里延续,在这条街上,能捕到捉外卖小哥骑行的身影,也能看到挑着扁担疾步前行的水果摊贩;能同幽暗的门口倚靠房门休息的老奶奶打招呼,能走过笪桥到秦淮河边围观老爷爷们对弈……

这条街守护着老南京该有的味道,变化的只是崭新的门面装潢。老太皮肚面早已成为网红美食打卡点,章云板鸭门口永远排着长队,陆记小郑的鸭油烧饼一如既往酥香诱人,李记清真馆的锅贴还是那么金黄浓郁……纵使通往美食的队伍有时是漫长的,但对追求美食的吃货而言,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紫金山观察记者 邢虹 朱彦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