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造纸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9 05:06
宝鸡造纸业历史悠久。1978年扶风县太白乡中颜村出土的西汉宣帝时的纸,早于东汉蔡伦造纸百余年。据《重修凤翔县志》记载,元代该县纸坊村已有人工造纸。此后数百年间,凤翔、凤县、陇县等地均设有纸坊,尤以凤翔最多。
民国24年(1935),仅凤翔、陇县就有手工造纸作坊140余户,从业400余人,年产土纸3300余万刀。民国28年(1939),凤翔纸坊村及王家村一带有造纸户156家,是该县手工造纸业集中地。其原料为破麻鞋、旧麻绳和麦杆之类。纸坊村出产板纸、公文纸、方连、称梅、改梅、斤纸。王家村一带用麦杆生产厚黄纸,用以制作鞋底及物品包装。民国26~34年(1937~1945),宝鸡造纸业空前兴盛,凤翔、陇县、眉县及今市区纸坊约有10户,300余人,此时机器造纸工业亦兴起。民国28年(1939)初,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贷款7万元在凤县双石铺建起大中华造纸工业合作社,有社员80余人。民国29年(1940)12月,眉县斜峪关济生造纸厂开业,工徒50余人,月产白麻纸1200万刀。民国31年(1942),凤州西门外的凤县造纸厂和市区十里铺宏文纸厂,开工生产。至民国34年(1945),宝鸡地区共有手工造纸作坊百余户,机械纸厂4家,从业共约3000余人,年产土纸约35万余刀,机制纸约600吨。民国35年(1946),货币贬值,各厂资金困乏。是年凤县大中华造纸社因“工合”组织迁走而停业。36年(1947)岐山安乐华文纸坊被国民党七分校接管,易名太白纸厂,改用机器生产。37年(1948)凤县纸厂停产。是年初,太白纸厂转卖给施西仓等人,易名安乐纸厂。38年(1949)眉县济生纸厂停产。至1949年底,宝鸡地区仅存宏文、安乐两家机器造纸厂,手工造纸作坊尚有72户,从业者共有18500余人,年产机制纸432吨,土纸8115刀。
宝鸡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扶植下,宝鸡造纸业复苏,并得到新的发展。1951年8月,私营安乐造纸厂与《群众日报》社合营开办,称新秦机器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报社不能兼营工业,易名为西秦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仍为私营)。同年11月,宏文造纸厂随同申新宝鸡分厂与陕西省工业厅实行联办,初定名为公私合营新秦企业有限公司宏文造纸厂,时有职工139人。1955年有私营造纸作坊1879户,从业者220余人,总产值1819万元,农民兼营手工造纸生产值约13万元。1956年,西秦纸厂公私合营,凤翔县纸坊乡造纸合作社和宝鸡市区第一造纸供销合作社成立。是年底,全市有公私合营机器造纸工业企业2户,集体性质的造纸生产合作社2户,从业共约186人,年产机制纸1716吨,土纸10.66吨。1957年,两个造纸生产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1959年,新建斗鸡土纸生产合作社、益门公社黄板纸厂、县功公社黄板纸厂、金台区社会福利造纸厂、虢镇公社造纸厂、陇县造纸厂等8户纸厂(社),年产机制纸2509吨,1962年后经调整撤并。1965年,宝鸡地区有4户造纸企业,即省属公私合营新秦造纸厂、地区属地方国营蔡家坡造纸厂、市属集体性质的宝鸡市造纸合作工厂及斗鸡土纸生产合作社,年产机制纸3564吨。
1966年,宝鸡市投资30万元,在十里铺虢十路新建宝鸡市原纸厂,并筹建生产电容器纸的宝鸡五一造纸厂。1972年,动工兴建太白县造纸厂(后转为纤维板厂)。1976年,重建陇县造纸厂,驻凤翔801部队将其原办的凤翔机砖厂投资改为造纸厂。1977年,筹建千阳县黄板纸厂。1979年,岐山县黄板纸厂转产。1980年后,乡镇纸厂开始发展。至1985年,市属国营造纸厂有新秦纸厂、五一纸厂、原纸油毡厂3家,集体企业1家(宝鸡市卫生纸厂);县属地方国营企业有岐山、陇县、千阳、凤翔造纸厂4家;乡镇企业造纸厂29家,村办集体造纸厂35个。全市造纸企业职工7801人,年产机制纸及纸板42408吨。
1989年,全市有造纸及纸制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9户(其中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32户,加工纸制造业2户,纸制品业35户),市属全民所有制3户,集体所有制1户;县属全民所有制3户,集体所有制1户;乡镇企业61户。另有村办造纸企业93户。
1990年,69户独立核算造纸企业总产值7653万元(1980年不变价),有固定资产原值835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8966万元,亏损410万元,上缴利税92万元,职工8443人(其中工人6665人)。非独立核算造纸企业1户,年产值39.6万元。村以下93个造纸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2675万元,从业6139人,工业总产值(1990年现价)530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4845万元,上缴税金176万元。年产机制纸及纸板83252吨,其中全民企业14679吨,集体企业67921吨(其中乡村办企业61110吨),比1949年的1832吨增长44.4倍,比1978年的12677吨增长5.5倍。